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資訊動態 > 高層動態 > 高校專業調整幅度多大為宜

關注微信

高校專業調整幅度多大為宜

時間:2024-07-16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佚名

張端鴻(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劉虹(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日,四川大學公示2024年擬撤銷31個本科專業點,引起社會廣泛熱議。叫好者認為四川大學是全國本科專業設置最多的高校之一,早應該大刀闊斧進行專業調整。質疑者則認為,一所高校同時撤銷31個本科專業點,全球罕見,這種做法究竟是否尊重高校學科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猶未可知。

近幾年來,我國高校專業動態調整逐步進入了密集期。“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高校專業基本處于小幅調整狀態。很多高校每年僅限于少量新增專業,很少撤銷專業。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高校專業動態調整逐步走向常態化。2022年,全國高校共撤銷925個本科專業;2023年,全國高校撤銷本科專業數達到1670個。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走勢和國家政策導向,大刀闊斧開展專業調整。這既是高校一種“識時務”的選擇,在很多情況下也都暗藏著諸多的被動和無奈。

國家層面提出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已經10余年,但很多高校卻選擇被動應對。其背后原因主要還在于學科專業調整牽涉到相關學科專業教師的核心利益,高校和院系管理層往往很難面對來自教師群體的反對壓力。近兩年,國家進一步強調要“淘汰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甚至提出了“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的目標,從國家層面到省級層面、高校層面、院系和學科專業層面,層層傳導壓力,才鞭策高校陸續采取措施做好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工作。

專業調整原本應由高校內生動力驅動,專業和課程設置都應及時反映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趨勢,以及行業和產業發展的需要。政府引導應建立在科學分析經濟社會、科學技術和產業需求的基礎上,由此才能科學提出引導性政策。高校則應成為專業動態調整優化的能動主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高校本就應當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大力建設滿足國家和地方戰略急需的專業。

從“十二五”開始,少部分高校就已經逐步建立了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并通過連續多年的小幅調整,初步實現了調整目標,但也有很多高校始終回避“矛盾”。有些專業的生源質量、師資隊伍、課程質量、實習實踐、就業質量都處于不良狀態,學校卻只敢通過核減招生名額或暫停本科招生等方式處理,生怕由于專業調整動了教師“飯碗”而引發過激行為。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大力推動高校學科專業進行動態調整。四川大學此次同時撤銷31個專業也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根據相關政策,在對近幾年評估不理想的專業進行減招、停招,以及持續做好教師分流引導等工作的基礎上,集中完成后端的調整程序。實際上,仍有不少高校在專業調整的道路上做最后的“掙扎”。

從國際上高校專業調整的基本動態看,新增或撤銷一個專業都并非易事。新增專業從早期提出倡議、方案到最終經歷院系、教務管理、學術評議等審核程序,一般需要很長時間。撤銷一個專業往往需要根據招生和辦學狀況評估,通過學生輟學率、維持率、課程完成情況和就業情況等數據進行跟蹤分析。

對于國外頂尖大學來說,為了保持專業多樣性,對撤銷一個專業會更加慎重,但如果一個專業連續幾年招不到學生,也會從學校招生目錄中被撤銷。整體而言,應用性、職業性比較強的高校,其專業調整幅度可能會比較大,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專業設置具有比較高的穩定性。

從我國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的基本走勢看,高校專業動態調整的“密集期”仍會延續幾年。這本身應理解為補上了過去若干年專業動態調整的“缺口”,但仍然有不少高校及其相關專業在持續博弈觀望,需要給它們更多時間確認。真刀真槍的高校專業動態調整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這個過程無法回避。此后,高校專業撤銷的幅度或將逐步收窄,調整重心將轉到常態化更新上。

高校以獨立市場主體和事業主體身份,更好地回應國家、社會的需求,以及行業、企業的需要,這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需要通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有關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更好地掌握人才培養的動態需求。特別是頂尖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經歷此輪大規模專業調整后,需要在考慮保持專業設置穩定性的同時,通過更常態化的課程更新機制不斷實現專業內涵更新,從而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