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辦的非洲鐵路經濟帶交叉論壇在滬舉行。相關數據表明,中科院在科技助力非洲鐵路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環境友好型農業和智慧型城市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
遙感技術助力野生動物和生態保護
臭名昭著的盜獵者令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形勢日益嚴峻。以非洲大象為例,其數量在2006年至2015年間減少大約62%,目前數量僅約40萬頭。
2015年,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提出建立“全天候反盜獵綜合系統”——“牛盾計劃”,助力非洲野生動物保護。據了解,“牛盾計劃”為肯尼亞,尤其是其境內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察沃國家公園”提供急需的智慧型新技術和新裝備,構建了綜合指揮中心,通過建立的各類探測系統,對可疑目標進行遠程監控取證,并將其地理坐標通過無線通信系統實時上報綜合指揮中心。
項目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國“北斗”衛星預計于2020年覆蓋非洲大陸,屆時這套系統可對動物遷徙等提供更準確的數據支持。
“現代遙感技術的運用,也正在助力非洲生態環境保護。”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張兵表示,近年來,現代遙感技術在肯尼亞完成了一系列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包括土地覆蓋、植被、水、動物遷徙等因子評估。目前我國遙感技術已具備高空間、高光譜、高時間的特點,可以提供更為精細的地物形態信息、地物波譜信息和地物演化過程信息。
先進農業技術和理念走進非洲
糧食短缺一直是困擾非洲社會的問題。今年,非洲多國再遇饑荒,45個國家多達7000多萬人急需糧食援助。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胡春勝介紹,非洲農業基礎設施不足、技術落后,當地土壤肥力瘠薄、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極端氣候頻發、旱澇災害并存等原因,導致農業發展相當滯后,“糧食產量不到我國的三分之一”。一項針對肯尼亞農戶的調研顯示,就“使用肥料”一項,超過50%的人表示“買不起肥料”,還有30%多的人認為“根本沒有必要”。
胡春勝認為,要充實非洲糧倉、緩解饑餓問題,在把先進農業理念、技術“搬”到非洲的同時,一定要培訓當地農民,使他們真正掌握這些成功的經驗。
為把我國先進農業理念和技術引入非洲,胡春勝團隊在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建立了現代農業技術核心試驗區,并在雅塔農場建立了農業技術示范區。多年來篩選示范了玉米、高粱、水稻、葡萄等抗逆高產新品種(系)70余個,示范了測土施肥、旱作集雨、有機培肥、水稻育秧等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成功增產30%以上。
據悉,未來我國擬在肯尼亞馬瓜尼縣、基蘇木縣分別建立東部抗旱高產示范基地和西部濕潤區水稻高產示范基地,進一步為非洲農業增產增收探索道路。
同時,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對非合作團隊也開展了非洲荒漠化防治研究,并提出了技術合作模式和相關示范項目。
科技繪就非洲新藍圖
本次論壇的召開旨在響應并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行動計劃(2016-2018)》關于加強中國與非洲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現代化等多領域合作的共識,來自中科院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合作推動非洲鐵路沿線經濟帶建設進行了深入研討。
“蒙內鐵路不應僅僅是一條貨運鐵路,它應該成為一條鐵路經濟帶。”中科院戰略咨詢研究院黨委書記穆榮平、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鋒等專家提出,非洲鐵路的建設將帶動沿線的經濟建設,鐵路經濟帶的形成將為非洲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機遇,而科技能夠更好地支撐非洲鐵路經濟帶建設,幫助非洲繪就可持續發展的新藍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邱華盛則表示,必須 “政產學研”聯手共建“一帶一路”。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