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高層動態 >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綜述

關注微信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綜述

時間:2017-10-16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本報記者 陳彬

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在這個時代,擁有卓越的人才,就意味著在大國角力中擁有了最重的砝碼,尋找到了最強有力的支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尊重人才、造就人才”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正如習近平所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正是這種對于人才的渴望,成就了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一片沃土,在這豐沛的雨露滋養下,我國的科技隊伍人才輩出,他們正在以自身對科學孜孜不倦的探索,為共和國搭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百川匯流,以赤子之心報國之厚望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西郊,有一座占地2.65平方公里的小島,這里林木繁盛、環境幽靜。然而對于王俊峰等8名哈佛博士后來說,這座不大的小島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強磁力,其力量大到足以將他們從大洋彼岸環境優越的實驗室吸引到這里。

因為這里是祖國的一方沃土,這里有他們足以用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

這座被稱為“科學島”的小島,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所在地,今年8月,8名哈佛博士后集體回國,到這里創新創業的事跡經媒體報道,被海內外科學界廣為傳頌。

“現在,世界科學研究的中心正在由西方轉移到東方,并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這8位博士后的回國之路鐵定是走對了。”一位網友如是評論道。

事實上,“哈佛團隊”的故事,只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的一個縮影。

2013年10月,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習近平面對海外的莘莘學子,熱情地發出了來自祖國的召喚:“我們熱誠歡迎更多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而此時,距離十八大勝利閉幕還不足1年的時間。

此后,一系列的人才引進政策不斷拓寬著海外赤子回國的道路——國家“人才”在深入實施中突出“高精尖缺”導向,目前已累計引進6000多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各省區市先后實施地方引才計劃,這些引才計劃與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等部委引才計劃一起,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相互銜接的引才格局。

據統計,2006年,我國人才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為3.15∶1,然而到2015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至1.28∶1。數據是冰冷的,但冰冷的數據背后,卻是一片無比火熱的場景——來自五湖四海的海外人才如百川匯流,為百年中國夢的實現而齊聚華夏。

壯麗如斯,世之盛景!

在這場依然激蕩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海外人才歸國潮中,有一朵叫做鮑捷的“浪花”。作為國家“人才”專家,鮑捷曾在美國多所高校學習工作了多年。然而在2013年,他卻毅然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因為他覺得,祖國能夠給科學家提供更大的舞臺。“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國土壤里成長起來,這個價值遠遠比在美國要大。”

回國后,鮑捷在清華大學建立了量子點光譜集成實驗室。他喜歡國內的科研氛圍,更深刻感受到祖國無處不在的活力。“回國永遠都不晚。在中國,機會永遠都有,要我們自己去挖掘。”

是的,回國永遠都不會晚,報國也永遠沒有過去時。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廣大留學人員不愧為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不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生力量。黨、國家、人民為擁有并將更多擁有這樣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千帆競渡,圓事業夢想揚國之英名

2016年12月31日,歲末年初之際,華夏大地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悅中。當華燈初上,萬家燈火,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新年致辭更像是為剛剛過去的一年所作的一篇全面總結。

在這篇“總結”中,習近平列舉了4項最為國人所驕傲的科技成就,分別是“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在軌運行、“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游星漢。

短短的幾十個字,卻將一座由中華科技英才用心血和汗水鑄就的科技豐碑折射得光彩照人。

而在2014年6月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也在發言中為兩院院士和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點贊”。習近平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杰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

十八大以來,伴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全面鋪開,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被進一步破除,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創新潛能被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他們正在用一項項讓世界驚嘆的科技成果,詮釋著使命與擔當。

就在不久前,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兩篇來自同一國家、同一科研團隊的研究論文同時發表了。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的名字,一起出現在了這本世界知名的學術雜志上。

這兩篇論文同時宣告了兩個“第一次”:完全由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首次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對于“潘建偉”這個名字,相信只要對量子通信稍加了解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這位世界量子通信領域的領軍人物,用自己幾十年的堅持,和同事們一道,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站到了最前沿。正如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所評價的那樣:“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使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如果說潘建偉和他的同事用自己的努力,為祖國的科技星空點綴了一顆耀眼明星的話,那么,這片星空從來都是璀璨的。因為除了他之外,有憑借在植物提取的青蒿素為全世界億萬病患解除痛苦,并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有全職回國十年,在細胞凋亡機理方面連續取得重大突破,并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的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有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以八旬高齡獲得國際氣象界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的中科院院士曾慶存;有憑借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以亞洲人身份首獲有“地理學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維加獎的中科院院士姚檀棟……

這5年,科技創新受重視程度前所未有;這5年,科研人員受關愛程度前所未有。

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獲最高科學技術獎,習近平彎下腰向坐在輪椅上的科學家頒發獎勵證書,并同他熱情握手,表示祝賀。習近平這一“禮遇”老一輩科學家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此前,在新春佳節之際,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默默無聞奮斗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們送上祝福,這不僅是對科學家們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廣大科技人才的最高認可,更是對他們攀登科技高峰殷切的期許。令人欣慰的是,面對這樣的期望,我們的科研隊伍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接力科學,傳前輩精神展國之宏圖

9月1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有“FAST之父”之稱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此時,距離FAST正式投入使用一周年只差10天。

每當一位科技巨擘猝然離世,留給人們的除了悲痛和惋惜之外,還有一種一段歷史被終結的悵然。這一點,從南仁東離世后,他的同事、摯友和學生的懷念文章中不難發覺。

然而,歷史是不會被終結的,因為傳承歷史是每一個后人的責任。

就在南仁東去世幾天后,中科院黨組印發了《關于開展向南仁東學習活動的通知》,要求全院科研人員主動學習南仁東先生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高尚情操與杰出品格,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斗。

“南仁東淡泊名利,像他這樣兢兢業業做一件事情的人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包曙東說。

同樣成為榜樣的,還有被稱為時代楷模的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正如習近平對黃大年先進事跡所作的重要指示中強調的,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

我們還不能忘記扎根太行山區三十余載,立志做“太行新愚公” 的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不能忘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為我國數學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數學大家吳文俊院士;不能忘記我國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被譽為“兩院元勛、國之棟梁”的兩院院士師昌緒……

先人已逝,后輩仰之。

2015年1月,被人尊稱為“布衣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小文因病逝世。在李小文離世兩年之后,在他博客的留言板中,一位叫陳楷翰的學生留下了一個網址鏈接,那是他編寫的一本關于博物學的書稿的前言部分。在留言中,這位學生給已經去世的老師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老師,我做到這步了。”

我們無需猜想在這句話的背后,有著怎樣的一個故事。我們只需要知道,在這只言片語之間,有一種傳承在流淌,在閃光,在發揚光大。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科研隊伍,他們有著先輩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有著黨和國家最殷切的期望和支持;他們有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滿腔熱愛,他們有著向科技最前沿進發的豪情壯志。面對世界創新發展的新趨勢,他們在用行動向祖國宣誓——以此生之志,報國之重托!

《中國科學報》 (2017-10-16 第1版 要聞)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