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中國宋朝詩人辛棄疾的古詩詞作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第三四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這道出了蛙類在維持農業生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知曉其中的道理。
從生態學角度看,蛙類常常被認為是稻田里的捕食者,它捕食各種各樣的無脊椎動物。早期的觀察研究發現蛙類主要取食鱗翅類lepidoptera、鞘翅類coleoptera、直翅類orthoptera、同翅類homoptera 和半翅目hemiptera等。它們是稻田害蟲,將導致稻谷生產損失嚴重。因此,蛙類可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江建平課題組的尼泊爾籍留學博士研究生Janak Raj Khatiwada等在尼泊爾低地稻田區域開展蛙類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在插秧3-4周之后,分旱季和雨季分別調查蛙類,并采用沖洗胃的辦法獲得所見蛙類的食性,籍此獲得農田景觀中蛙類提供生態服務的證據。發現蛙類取食高比例的作物害蟲,但在季節間、物種間、甚至個體間均存在差異,其中旱季取食害蟲最高。蛙類提供的生態服務不僅局限于作物害蟲的控制,觀察也發現其取食大量動物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帶病者。因此,研究者鼓勵農民和保護設計者在農業景觀中發展蟲害管理策略時考慮蛙類為重要的生物蟲害的防控者。
該研究成果近日以Frogs as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in the rice fields of Chitwan, Nepal 為題在線發表在期刊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30 (2016) 307–314]上。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