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山西省“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公布,提出面向全面實現創新型省份目標,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不只是山西,北京、上海、重慶、海南、青海、浙江……近期,各地紛紛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科技創新相關規劃,截至目前,已有20多個省區市制定了地方版“十三五”時期的科技創新規劃。
“多省陸續出臺‘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是對‘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具體貫徹落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這樣表示。
京滬等地經費投入強度大
1月3日,2017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浙江省624個、總投資7903億元的重大項目集中舉行了開工儀式。浙江通過抓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為穩增長、擴投資、調結構、惠民生、補短板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另外,據了解,浙江省“十三五”的重點投資項目中,優化投資方向進一步明確,“補短板”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投資項目重點集中在產業轉型、研究開發等領域,加快產業更新迭代。
2016年8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公布,描繪了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確立了“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指標,包括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5.6%升高到20%,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等。
分析比照可發現,各地在進行科技創新規劃時也大多提出了針對本地區的科技創新指標,提出了到2020年應該達到的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以國家的指標為指導和參考,進行相應調整。
在研究與試驗經費投入方面,多省提出要加大經費投入,不同地區提出了不同的標準。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重慶等地區,將本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定在了2.5%,與國家提出的標準持平。山東、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區,則根據自身發展狀況等相關條件,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做出一定提升,分別定在了2.6%、2.8%、6%與4%。
除具體目標之外,各地也將發展重點放在了本地區的優勢發展條件和已積累了一定實力的產業之中。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進一步強化,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撐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建成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形成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大科學中心。
據了解,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堅實的基礎。截至2015年底,在京兩院院士766人,約占全國的1/2,各類科研院所412家,位居全國首位。201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占北京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95%,位居全球領先水平。這些都是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優勢條件。
而在《上海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高質量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成為城市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框架體系,具體表現為全球創新資源集聚力大幅增強、科技成果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等方面。
除北京、上海外,其他地區也針對本地實際狀況進行了規劃。
《重慶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提出,力爭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初步建成西部創新中心,同時將布局建設一批新型科技研發平臺,重點規劃布局建設包括無人駕駛研發創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發創新中心等8個重大科研基礎平臺和9個重點產業技術創新平臺。
煤炭大省山西,在《山西省“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低碳創新發展工程,以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為主線,圍繞潔凈煤技術、節能技術等,計劃在煤基科技攻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煤基產業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發展創新鏈基本形成。
廣西在科技創新規劃的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提出圍繞汽車、機械、有色金屬、冶金、成品糖等優勢產業,形成高效科技創新的新優勢。
寧夏、海南則將各自的煤化工、現代紡織、葡萄酒、枸杞以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林業、海洋、資源與環境、交通運輸等領域作為各自地區重點或優先進行科技創新的領域。
事實上,從這些地方版的規劃可以看出,從東到西、從北到南,不同的科技創新規劃正在有機主動地對接“十三五”時期全國科技創新規劃,形成一體呼應的整體藍圖。
“各省區市發布地方的科技創新規劃是非常合理的,從客觀條件來說,中國財政科技投入中,地方政府投入超過半壁江山,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各個省區市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系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這樣表示。
在呂薇看來,中國各個地區的發展階段、創新要素的分布和創新能力有所差別,不可能齊步走,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對中央的創新規劃的落實,要統一到國家的部署上。同時,也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發展階段、科技基礎設施的情況,體現本省和本地區的特點,制定自己的規劃。既要服從國家的規劃,同時體現各地的特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重要載體
浙江省在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時提到,要在信息經濟等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以“互聯網+”為特色的信息經濟率先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基本建成以信息經濟為先導、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要平臺的“互聯網+”世界創新高地。
與浙江省一樣,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了不同地區規劃中的重要內容。
北京市的規劃提到,要瞄準“高精尖”領域,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發展,并提出在生物醫藥、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實施八大技術跨越工程。如新能源汽車,規劃中就提到,到2020年北京將建成國內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應用中心,積極部署燃料電池汽車和智能汽車開發及示范,全面建成大興、昌平、房山區三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同時,規劃中也提出,要面向全球產業變革,實施大科學計劃,如腦科學研究計劃、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研究計劃等。
湖南則把先進制造和新材料作為其“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重要內容。2016年,湖南省已啟動實施了省科技重大專項6項,其中4項都在先進制造與新材料領域,包括智能化大型電磁冶金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專項在內。
福建提出的目標包括,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5%。同時,提出了“五新”,即新產業、新技術、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每一個“新”都包括不少內容。
“中國科技創新的能力經過多年發展大大提高,在許多重要的國際科技前沿領域中處于領跑和并跑的地位。因此,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也特別強調了要構建國家先發優勢,在關系全局和長遠的領域方面做好布局。各省的規劃為了配合國家構建先發優勢的思路,提出自己的戰略前瞻性研究項目是很自然的。”薛瀾說。
在薛瀾看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壯大,成為了“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到2020年要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綠色低碳、高端裝備和新材料、數字創意等突破十萬億規模的多個產業;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自然成為各省科技創新規劃的重要載體。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受重視
2016年12月30日,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向社會發布了“江蘇省百強創新型企業”名單,這也是江蘇首次評選和公布創新型企業百強,其中高新技術領域的有89家,主要分布在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行業,上榜的百強創新型企業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在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孫斌看來,進行百強創新型企業評選,就是旨在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事實上,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以及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作用,正在實踐中逐漸得到強化。在多省區市發布的“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紛紛表達出對企業地位的重視。
為補齊科技創新短板,浙江省出臺了《關于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的若干意見》,在激活企業創新主體方面,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建立企業研發后補助制度。對浙江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載體建設任務的,予以最高3000萬元支持。在強化金融對創新的支持方面,設立20億元的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
同時,浙江省也提出了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具體指標,提出到2020年,浙江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5%,高新技術企業達15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達50000家。
在河北省的規劃中,通過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高技術企業“雙倍增”計劃,到2020年,實現90%的研發投入出自企業、8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80%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力爭達到80%以上。
不僅僅是浙江、河北兩省,多省區市都在各自的“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到并說明了到2020年相應企業的目標數量。山西、山東、安徽等省份,都提出了相關的預期。
專家指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勝階段,要如期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力度,深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國家支持科技創新的優惠政策,以調動企業創新投入積極性,引導全社會持續增加研發經費的投入。
“由于科技創新在未來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中的基礎性作用,科技創新的規劃與總體經濟發展、產業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密切相關,更需要根據各自的省情來區別對待,確保省級的科技創新發展規劃能夠接省情地氣,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發動機。”薛瀾說。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