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作為國家發展根基的實體經濟,當務之急是要不斷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要讓創新成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真正動力,唯有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尤其是提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的建設。
由此,創新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釋放的最重要的信號。圍繞創新,政府工作報告在基礎研究、科技改革、新興產業、智能制造等領域,以及在營造全民創新精神、匠人精神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富有新意的表述,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舉措。
如何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
這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武向平感到振奮,但與往年一樣,他還是沒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對往年科技成果的總結。
“很多科技成果都代表著國家的原始創新能力,如果這些成果可以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將會成為對創新能力的極大鼓舞。”武向平說。
對我國科技發展前景看好的同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也表示,當前應更加注重科技發展的質量,特別是資金投入使用的質量。“只有質量提高了,才能夠在有限和不斷增長投入的情況下,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曲久輝認為,一方面是基礎研究,特別是影響國家重大戰略的基礎研究,還應給予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中國的高技術發展還是相對落后,有些關鍵的技術、元件、材料還不能夠自主解決,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和經濟發展、整體科技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因此還應該繼續投入和加強,特別是凝聚一些高水平的研究隊伍,組織一些重大項目,實施協同攻關。
如何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傳統行業是追趕,而新興行業則可以在國際競爭中處于領先的位置。”全國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院長羅霞認為,如今已經到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時期。
產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鋁業公司董事長葛紅林建議,強化中觀經濟掌控,讓產業政策更精準。
葛紅林說,除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之外,還有一些經濟現象,比如區域城市經濟、部門經濟、行業經濟,是國民經濟活動在某一特定領域或部門開展的,即中觀經濟。
“中央層面的宏觀政策是正確的,微觀層面的企業運營是服從的,如果中觀層面的區域、產業、部門調控缺失,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無效。比如,‘三降一去一補’仍然需要更加精準的可操作性政策。”葛紅林直言。
如何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
“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在提‘創新驅動’,政府這些年在這個方向做出了很好的成績。”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教授袁希鋼表示,通過創新引領改造傳統制造業非常重要。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何改造傳統產業,提升技術,還有很大挑戰。”袁希鋼表示,目前,傳統產業發展的波動與政策關聯性較大,通過創新驅動來提升制造業水平,還有很大的空間。
對此,葛紅林建議,突出實體經濟的重點,大力支持現代制造業的發展。“發展實體經濟的初心,是要突出發展現代制造業,突出它在實體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一旦制造業出現滑坡,短時間難以恢復,就像美國當前碰到的問題一樣。”葛紅林說。 在羅霞看來,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規劃、設計、制造的一部分。她認為,在制造的前端就應該植入“互聯網+”的概念,可以改善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如何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雙創”是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的有效方式,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的現實渠道,要不斷引向深入。
“‘雙創’是建設創新型國家非常好的一個舉措。”羅霞說,“只有大家都有創新創業的熱情,這個國家才會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家。”
她認為,在推進“雙創”的過程中,離不開體制機制的改革。怎么調動人的積極性,把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當中,這很重要。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升益看來,要釋放“雙創”活力,需要政府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創新環境,支持原創性產品迅速推向市場。
在企業創新的過程中,秦升益發現了一個“雞”和“蛋”的難題。“一個新產品出來,消費者和客戶一般會問‘你有標準嗎,沒有標準怎么用啊’,但我們去申請標準的時候,標準局又會問‘你有案例嗎’。”秦升益說。
對于目前初創科技企業面臨的資金問題,秦升益建議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允許和推進發明專利抵押貸款,形成初創企業的良好資金循環。
如何全面提升質量水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健全優勝劣汰質量競爭機制。質量之魂,存于匠心。
“這就要求在我們的規劃設計中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羅霞看來,沒有質量提升的轉型升級,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現在競爭已經全球化了,即使在國內,人們也已經不再滿足于一般產品的供給。而高精尖產品的供給就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羅霞說,“精益求精不僅體現在產品本身,還體現在服務、價格上,還有個性化的設計,這些都是傳統產業未來轉型升級中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提升質量水平,關鍵在于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個從事制造業近20年的企業管理者,全國政協委員、奧盛集團總裁湯亮清醒地認識到,把“中國制造”發展成為“中國創造”,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振興中國制造業的必由之路。
為此,湯亮建議,首先,要強化科技創新的政策置頂原則,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的“牛鼻子”,花大力氣推動制造業的科技創新;其次,要舍得花錢建設企業人才高地;再者,要用優勝劣汰的市場手段,推廣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新成果。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