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是全球氣候環境巨變的世紀,我們人類對地球氣候環境系統的影響將更大。正是人類對自己將來生存環境的擔憂,全球變化研究已經成了目前國際的研究熱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趙井東博士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特別指出,亟待關注第四紀冰川研究,充分認識地質時期氣候環境變化的時空規律,是科技界面臨的挑戰和必須解決的科學問題。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由于北半球的持續降溫,局部冰川面積的擴大,“冰期來臨”成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從八十年代至今,大氣中溫室氣體成分的增加,冰川的普遍退縮,兩極冰蓋的不穩定波動,加上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不同情景的模擬與預測,全球變暖又成了全世界的熱門話題。
趙井東介紹,作為冰凍圈重要組成部分的冰川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素有大陸“溫度計”之美譽。同時,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態最積極,最重要的外力之一,通過其侵蝕、搬運與沉積,在世界各個冰川作用區均留下了形態獨特的冰川侵蝕與沉積地形。廣布于世界各地的冰川地形是過去冰川變化最直接的證據,包含著重要的古氣候環境信息,對其進行研究可獲得古冰川的時空變化信息,這有助于我們對地質史上古氣候環境的重建,為進一步預測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提供依據。
趙井東指出,冰川地形不同于冰芯、石筍、樹輪、湖泊沉積、珊瑚沉積、黃土以及海洋沉積等氣候環境變化信息載體。冰川地形的氣候環境記錄是不連續的,用“斷簡殘篇”來描述最為貼切。但這些冰川遺跡確切的記錄了過去的冰川作用及其規模與性質,是其他信息載體不可替代的。在萬年、千年甚至是百年時間尺度上,基于古冰川地形獲得的氣候環境變化信息是其他氣候環境信息載體不可或缺的補充。
在趙井東的辦公室里,堆放著許多兩端密封的鋼管。一包包黑色塑料袋裝著的沙土以及一袋袋石頭渣子,顯得特別擁擠。這些樣品對于外行人來看毫無用處,但對趙井東來說卻都是寶貝。趙井東自嘲自己是“瀕危學科”的守衛者。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從事冷門學科的研究,造成了第四紀冰川研究團隊不斷萎縮。目前,該院僅有他一個人還在進行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方面的研究。
趙井東認為,隨著定年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第四紀冰川研究也將產出更多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將與冰芯、石筍、樹輪、湖泊沉積、珊瑚沉積、黃土以及海洋沉積等研究成果一道將揭開人類全面認識氣候變化的面紗。
作者為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