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科研資訊 > 專家觀點 > 一線科學家:生態研究為精準扶貧提供科技支撐

關注微信

一線科學家:生態研究為精準扶貧提供科技支撐

時間:2016-12-20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王克林(左一)向專家組介紹干擾脅迫下石灰土養分快速流失機制研究進展

喀斯特峰叢洼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示范基地

“種草養牛”模式在環江推廣開來

 

環江的精準扶貧之路

11月29日~30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一行實地調研中科院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喀斯特區域科技扶貧示范項目。

在環江縣古周村,科學家在多年種植玉米的石漠化土地上構建種草養牛示范基地,讓石頭山上的牧草茂盛起來,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最近5年,示范區水土流失減少30%、植被覆蓋度提高20%以上,農牧結合的替代型草食畜牧業等生態衍生產業讓貧困戶年均增收15%。

環江縣是毛南族世居發祥地,也是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國家貧困縣。這里是裸露型喀斯特峰叢洼地發育,大氣降水90%漏失,地表水資源嚴重缺乏,常年干旱,暴雨時洼地又澇災,可耕地面積匱乏,且多為石旮旯地,土壤瘠薄、零星分散,養分固持與水分涵養性能差。傳統種植的玉米產量低而不穩定,耕作擾動帶來的水土流漏失失導致石漠化十分較嚴重。農民收入主要來自種植玉米、黃豆、紅薯等,長期處于貧困狀態。

面對異常嚴峻的扶貧形勢,1994年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開展扶貧工作的王克林和他的同事們在這里開始尋求替代取代玉米種植的生態脫貧之路。

“我們推廣牧草的種植屬于保護性種植,10多年不擾動土壤,大大減少了土壤漏失,土壤表層形成厚實的生物結皮,有效保持了水土,生態服務功能不僅比種植玉米高,也比退耕還林效益好。”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中科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克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在環江先后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項目、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項目等,緊緊圍繞生態功能提升與民生改善目標,開展石山丘陵區坡地水土綜合整治技術集成和模式示范、巖溶丘陵山地草食畜牧業模式構建與示范、生態模式的優化與生態衍生產業的培育等研究與示范,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生態模式。

如今的環江,牧草長了16年,石頭山變綠了,“種草養牛”模式也推廣開來。“環江菜牛”也香飄全國,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特產。

胡煥庸線新思考

胡煥庸線從我國東北黑河到西南騰沖,將中國版圖劃為東、西兩個區域。線以東以平原、丘陵地勢為主,人口密集,是傳統的農耕文化區;線以西則以青藏高原、橫斷山區、內蒙古高原、西北荒漠地帶為主,人口稀少,以草地放牧活動為主。

因此胡煥庸線也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過渡地帶。傳統農耕文化的擴展,使這里成為我國主要的玉米種植地帶,中國大部分貧困縣就分布在胡煥庸線兩側的玉米種植地帶。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16年分析預測報告中,玉米供過于求比較嚴重,預計2017年玉米過剩3700萬噸。作為玉米種植主要區域的胡煥庸線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趨勢中該如何決策呢?

“胡煥庸線西南邊界的喀斯特區域種植玉米是為了解決當地老百姓的溫飽問題,這么多年卻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環江就是矛盾最突出的地方之一。”王克林說。

16年科技扶貧經歷告訴他,將玉米種植帶變成農牧有機結合的草食畜牧業帶既能兼顧生態效益也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生態脆弱地區的脫貧策略在王克林腦中逐漸清晰:將農牧沖突線區域變成農林牧耦合發展地帶。

“西南喀斯特地區90%的土地用來種植玉米,基于我們的研究和實踐,這里更適合變成農牧耦合的草食畜牧業為主體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們正就此進行深入的科學試驗與進一步論證,希望能夠推動西南喀斯特區域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國家生態屏障建設。”他們的論據呼之欲出。

自古以來,中國的草原畜牧業就和農耕種植業天然分離,而胡煥庸線也正是它們的楚河漢界。環江在“種草養牛”模式推廣之前屬于農耕種植地區,土地一直被高強度擾動著,生態服務功能日漸疲憊,經濟疲軟又后繼無力。

根據科學家們的建議,確立了生態立縣的目標之后,環江縣扭轉了發展思路,采取了生態保育、水土治理、農牧結合等一系列發展措施。

2010年,科學家們在調研時提出,希望今后碳匯與水土保持功能能夠成為這里生態補償的主要收入。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國家林業局的森林碳貿易試點給縣財政帶來了3000萬元的生態補償。在喀斯特生態項目的支撐下,環江縣成為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重點生態示范區、國務院生態功能區劃補償重點縣,國家石漠化治理重點縣,國家生態補償的支持經費相當于縣級財政收入的60%,初步走上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為生態脆弱的限制型開發區域找到了一條可持續減貧之路。

環江縣政府領導班子換了幾屆,但生態立縣的目標始終沒變過。生態保育成果轉化衍生特色產業也給環江帶來意外收獲。環江“木論思泉”礦泉水是生態保育后衍生出來的水源涵養地產品,350毫升一瓶市面售價3.5元。由于生態口碑好,該品牌礦泉水幾乎占領廣西河池市的半壁江山。

環江喀斯特站對面的喀斯特生態山莊里,放眼望去,只見層層疊疊的山巒滿目青翠,掩映其中,若隱若現,仿佛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美不勝收。亞熱帶所的科學家們正在協助環江縣將生態保育成果升級到旅游休閑的第三產業中。

“黑河—騰沖農牧過渡帶地區發展思路需要轉變。需要在鞏固生態屏障功能中提升經濟效益,兩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王克林認為,生態脆弱區的胡煥庸線地區應該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打生態牌促發展。

這毫無疑問將成為后發優勢地區的一種發展思路。

環江喀斯特站的“十三五”

生態環境退化與經濟貧困惡化是許多國家貧困地區面臨的兩大困局,也是聯合國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極為關注的重要內容。能否將這兩者的治理結合起來,是科學家們一直思索的問題。

生態扶貧帶動精準扶貧,實現減貧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讓在貧窮中掙扎了幾十年的喀斯特人終于有理由相信:科技扶貧與生態保護,都將為他們帶去幸福的生活。

白春禮院長視察環江科技扶貧時指出,中科院的研究既要有上天入海的高技術成果,也要在生態環境領域成為面向國家需求的前沿陣地與人才培育基地,野外臺站及其聯盟可以為生態治理與科技扶貧工作創建更多可復制推廣的技術模式。

“今后,喀斯特生態脆弱、貧困地區的土地要退出高強度擾動開發模式,向低強度適應性利用與近自然保育轉變,地方產業也要減少對土地開發的依賴,延伸生態保育產業鏈條。我們也希望和生態脆弱地區的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出其生態發展的希望之路。”王克林他們在“十三五”期間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喀斯特峰叢洼地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服務提升項目,將繼續鞏固生態治理成果,并參與民生改善、尋求產業升級、延伸生態產業的培育,為生態補償與精準扶貧提供更精準的科學依據。

環江的扶貧經驗給了他們信心。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