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科研資訊 > 科研工作 > 時評:做研究要甘于寂寞

關注微信

時評:做研究要甘于寂寞

時間:2017-03-27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光明論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知識分子重要論述】

一本《戰爭與和平》,草嬰翻譯了6年。書中的599個人物,他對應做了599張小卡片,將每個人的姓名、身份、性格特點寫在上面,直到真正進入小說里的世界,才開始動筆。從研讀原著到打磨譯稿以求神韻,翻譯六道工序,他始終遵循。一輩子,他靜心只做翻譯這一件事。

一部《中國植物志》,四代科學家接力耕耘了80年。3萬多種植物、9000多幅圖版,背后是300多位科學家跨越半個多世紀以草木為伴的艱辛探索。這部獲得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曠世巨著,耗盡的是不少人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大木百尋,根積深也;滄海萬仞,眾流成也;淵智達洞,累學之功也。”耐不住寂寞、穩不住心神,缺乏“十年冷板凳”的決心和毅力,多半也成就不了什么學問。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語重心長地告誡道,當老師,就要心無旁騖,甘守三尺講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窮經,或是扎根實驗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做學問,本就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獲取真知無異于大浪淘沙,坐“冷板凳”,就意味著長久的堅持和超強的付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總結過,如果每一個人能把“一”(專一)、“集”(搜集)、“鉆”(鉆進去)、“剖”(解剖)、“韌”(堅韌)五個字做到了,在做學問上一定有豁然貫通之日。

相比昔日學人的沉靜好學和嚴謹篤實,我們當為如今彌漫著的浮躁學風感到汗顏。剪刀一剪、糨糊一粘、大名一簽、長長一篇,不少論文就這樣被粗糙炮制而出。急于評職稱,急于拿課題,急于攢名氣,不少學者狂奔在功名利祿的路途中。有的人在立項資助的誘惑下,頻繁更換科研“頻道”;有的人則為了給“學術GDP”刷分,甘愿擱淺在可以馬上看到“效益”的研究“淺水區”,甚至鋌而走險不惜押上自己的學術信譽剽竊抄襲。在急功近利之風的裹挾之下,愿意安于“深水區”潛心研究的學者少了。

“學者當務實,一有近名之心,則大本已失,尚何所學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個知識分子,不論在哪個行業、從事什么職業,也不論學歷、職稱、地位有多高,唯有秉持求真務實精神,才能探究更多未知,才能獲得更多真理,也才能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誠然,“板凳要坐十年冷”,但會不會過上兩年,愿意坐冷板凳的人連板凳也沒得坐了?長期以來,學術評價導向的“跑焦”,讓不少學者都心生類似的隱憂。摒棄浮躁學風,讓老實研究、扎實做事的人不吃虧,就需要一個更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導向和更公正寬容的學術環境。沒有了后顧之憂,知識分子才能靜下心,沉下去,甘心埋頭治學問道,從而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曾經有不少人對楊絳先生發問,是什么使她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不斷克服人生路上的艱辛苦難,做到矢志不渝。她的回答是:“信仰,是老百姓所說的‘念想’。”做學問,也應該心里有點“念想”。這念想,可以是自由徜徉于知識海洋的滿足與樂趣,可以是“文以載道”“士以弘道”的價值信念,抑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與情懷。“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不忘初心,堅守信仰,潛心治學,方能作出大文章,也方能不負時代、不愧使命。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