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4月15日電(記者朱涵 董瑞豐)我國通過引智工程和鏈條式創新等創新助力工程,令一批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閣”、專利發明走出“深閨”,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
碼垛加工、機械加工、激光加工……安徽零點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流水線上,多用途的機器人正在生產中。5年前,這還是一家苦苦轉型的傳統企業,如今,這家企業的訂單已經邁向千萬級別。
“企業借力闖出了一片藍海,實現了研發水平和經濟效益的同步共振。”安徽零點精密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戚紅巖說,在安徽省、市科協的幫助下,企業與安徽省機械工程學會、合肥工業大學共同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高校的一批科研成果成功實現了產業化,也將一家中小型傳統民營企業培育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2017年預計營銷收入將達到6000萬元。
“科研成果想要更好落地,就應該把論文更多地寫在車間,寫在流水線上。”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動力鋰電池工程實驗室聯合寧波一家石墨烯企業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石墨烯材料電池生產線,這項技術瞄準電動汽車電池產業,在5年內就實現了從技術突破到技術轉移和產業化。
寧波材料所由中科院、浙江省和寧波市三方于2004年以“院地合作”模式共建。在寧波材料所所長崔平看來,打破產學研用不通暢的問題,需要建立起一種嵌入式的合作機制,通過與行業領軍企業結為戰略合作伙伴、與業內骨干企業共建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定期到企業掛職等多種方式,構建一個讓科研成果真正接地氣的產學研通道。
合作期間,寧波材料所的科研人員長駐企業,為企業的實際困難提供解決方案。科研人員將他們與企業的合作模式稱為“扶上馬,再送一程”。
“專利轉讓并不是一錘子買賣。”寧波材料所動力鋰電池工程實驗室研究員周旭峰說,重大研究成果轉讓中,科研人員往往以技術入股但不控股,孵化企業但不控制企業,幫助企業設計好生產車間、選擇好設備、設計建起生產線,直至大規模生產實現經濟效益后,才算完成一次技術轉讓。據了解,僅寧波材料所一家研究機構就已經累計為眾多企業增效50余億元。
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投入持續增長,2016年,我國發明申請量達到110萬件,連續五年達到世界第一,但科技成果轉化率有待提升。據了解,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自2014年開始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以來,已累計促成簽訂合作協議2200多項,落地項目2300多項,轉化科技成果1837項。創新助力工程服務區域已覆蓋并有效輻射國家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重點區域。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