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園區里呈現出奮發昂揚的氣象。
和接近冰點的氣溫截然不同,化學所研究員王樹的實驗室中熱火朝天。最近,研究人員在自行搭建的一臺光電轉換檢測儀器上觀察到了不同尋常的光電流,意味著他們利用聚噻吩和類囊體合成的復合材料能夠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這將為實驗室在導電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取得進一步進展奠定基礎。
“作為一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我們不能在別人已經開拓的方向上‘跟跑’。”王樹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去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做原創性研究,才是我們的初心。”
作為具有多年學科積累的綜合性研究所,化學所一直鼓勵研究人員不忘分子科學基礎研究初心,牢記戰略科技力量使命,打造分子科學創新高地,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貢獻力量。
建設分子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這一點,讓化學所所長張德清和黨委書記王篤金特別關注。“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建設分子科學創新高地。”張德清表示。
2014年,按照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總體部署,化學所啟動建設“分子科學科教融合卓越中心”(以下簡稱“卓越中心”)。十八大以來,化學所提出“聚焦方向、深入系統、追求卓越”的科研管理新模式。
在參與卓越中心的籌備工作中,化學所研究員王棟感到,卓越中心瞄準的共軛分子導向的合成與剪裁、分子的可控組裝及調控和分子功能體系的構筑與應用等,正是分子科學領域的核心問題。
承辦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學院也是卓越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化學所遴選了一批優秀崗位教授,設置了先進的化學專業課程體系,高質量地開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為建設人才高地奠定了基礎。
牢記戰略科技力量使命
“牢記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使命,是化學所開展科研工作的思想基礎。”張德清強調。十八大以來,研究人員在分子科學領域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上取得了多項突破。
多次參加國際交流的王棟感到,同事們做了很多“外國人都做不出來”的工作,展現了一流的原創能力。
高遷移率的有機半導體材料、世界上首次制備的石墨炔、高光電轉化效率的非富勒烯型有機太陽能電池、迄今為止與生物水裂解催化中心結構最接近的人工模擬物等成果都在化學所誕生。同時,功能pi-體系分子工程團隊的創新成果則入選了中科院“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及標志性進展。
王篤金認為,除了自由探索攀登科學高峰外,化學所還必須為國家重大需求提供支撐。例如,除了導電高分子外,王樹實驗室近年來圍繞用于疾病治療的生物高分子材料開展研究。他們研發出的超分子藥物體系能夠進入細胞進行原位組裝,有望為精準治療腫瘤等重大疾病提供新思路。
面向國家金融安全,化學所與中國人民銀行印鈔造幣總公司合作開發成功高剛韌聚烯烴薄膜,為國家塑料貨幣研制和發行奠定了材料基礎;面向國防安全,化學所建成用于高端裝備和軍事領域的聚對苯撐苯并二噁唑纖維中試生產線,突破了國外對該產品的壟斷;面向民生安全,化學所與企業合作開發出綠色新溶劑和纖維素紙制備的環保工藝,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變革性技術。
由“化學大國”成為“化學強國”
十九大勝利召開后,化學所迅速掀起了學習十九大精神的熱潮,這帶給科研人員十足的干勁。王棟的實驗室正在探索利用表面合成的方法制備有機二維材料。最近,掃描隧道顯微鏡證實,他們設計的一種炔基偶聯反應,能夠在可控的反應條件下生長出結構有序的二維聚合物材料。
站在當年由白春禮院士研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前,研究人員真切地體會到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創業的決心。他們表示,將繼承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為取得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不懈奮斗。
目前,為聚焦分子科學領域的重大挑戰,化學所正圍繞分子體系中的碳氫、碳氧等惰性鍵在溫和條件下選擇性的活化,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的協同效應對組裝結構和功能的影響規律,分子結構、聚集態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等科學問題,組織團隊進行攻關,力爭產出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引領分子科學若干領域的發展。
同時,為建立有利于創新、有利于重大科研產出的體制機制,化學所將進一步創新科研管理方式。張德清說:“作為國立研究機構,我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科學院‘四個率先’的要求,扎實推進‘率先行動’計劃,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平臺,引領分子科學若干領域的發展,促進我國由‘化學大國’成為‘化學強國’。”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