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結題總體驗收會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這意味著,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即將正式收官,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專項總體驗收專家組組長、中科院副院長相里斌出席驗收會。
由國內航天領域著名學者和管理專家組成的評審組聽取了專項實施整體情況和科技目標、科研管理、財務以及檔案等分項驗收情況,認為專項在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熱點領域,包括暗物質粒子空間探測、空間大尺度量子力學實驗、黑洞和天文觀測、微重力和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突破,帶動了相關高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預先研究和背景型號研究突破了主要關鍵技術,孵化培育了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新項目。專項完成了全部研究內容,實現了科學目標,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成果,發揮了空間科學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戰略作用。
專項實施六年多來,專項部署的的暗物質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衛星、量子衛星“墨子號”和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慧眼”“四發四捷”,已經或正在產出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始創新成果,實現了多項國際領先或先進的空間技術突破,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在空間科學上的國際聲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2017年的新年賀詞中將“悟空”和“墨子號”作為我國科技突破的代表性成果;2017年10月,“悟空”、“墨子號”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專項提出了“至2030年中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出版了《2016至2030年空間科學規劃研究報告》。由于這一系列戰略研究成果的推動,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已被納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對國家科技戰略布局產生深刻影響。
同時,專項建成了服務于我國科學衛星系列的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具備多星、多任務支持能力和良好的可擴展性,高效、有力支撐了4顆衛星的在軌運行、數據處理及管理,并為后續空間科學系列衛星的在軌運行奠定了基礎。
“面向未來,專項還部署了預先研究和背景型號項目,搭建起了孵育空間科學任務創新概念與先進有效載荷和綜合技術預研的重要平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負責人吳季說。
50%的背景型號項目通過遴選,最終被確立為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工程任務,包括愛因斯坦探針、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和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此外,還和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立項了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國際合作計劃。吳季透露,這些項目目前已經進入立項、工程研制程序,預計于2021前后發射,再次實現基礎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推動學科發展。
在“十三五”期間,中科院將通過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繼續實施空間科學系列衛星任務,瞄準重大科學前沿,為“十四五”、“十五五”確定了可能實現重大突破的方向,如空間引力波探測、宇宙黑暗時代探測、小天體探測及樣品返回、系外行星探測、黑洞及其周邊探測等,并將通過背景型號項目予以支持,為立項實施新的“空間科學2030”國家重大專項奠定堅實基礎
據了解,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科學衛星計劃,也是我國首次以重大基礎科學發現為主要目標的衛星計劃,于2011年1月啟動實施。專項在“十二五”期間部署實施了7個項目,分別是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及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4個空間科學衛星工程項目,以及空間科學背景型號、空間科學預先研究項目及專項總體項目。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