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11個開展基因研究相關工作的機構組成的國際團體就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研究發布聯合聲明,反對把這項技術用于生殖目的,但支持公共資本注入以探究其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同時,該聲明還概括了在此類臨床應用實施之前,人們應考慮的科學和社會問題。
這份政策聲明近日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上,簽署者共有11個機構,包括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英國遺傳學護士與咨詢師協會、國際遺傳流行病協會和亞洲遺傳咨詢師職業協會等。它還獲得美國生殖醫學學會、亞太地區人類遺傳學學會、英國遺傳學協會等的支持。
“我們的基因組編輯工作組包括人類遺傳學以及來自那些具有不同衛生系統和研究基礎體系國家的專家。”該報告第一作者、美國斯坦福大學遺傳學家Kelly E. Ormond說,“從這些多樣性視角出發,我們對能達成協議感到鼓舞,并希望它能說明我們的建議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據悉,該聲明認為,目前開展以懷孕為最終目標的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是不合適的,但在有合適監管和許可的情況下,現在沒有理由禁止體外實施的生殖細胞基因組編輯研究,或者禁止公共資金支持這類研究。此外,將來如果開展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應滿足的前提條件包括:有說服力的醫學理由、倫理上是恰當的、過程要透明與公開等。
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科學政策主管Derek T. Scholes表示,盡管理論上生殖細胞基因編輯能預防一名孩子出生時患有遺傳病,但它的潛在應用也帶來了科學、倫理和政策多方面問題,科學家自身無法回答所有這些問題,而是需要整個社會參與討論。
此前,美國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和合作者,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復了人類早期胚胎中一種與遺傳性心臟病相關的基因突變。這是美國國內首次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
近年來,全世界掀起了基因編輯研究熱潮。但目前,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使用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技術并致人類懷孕是不可逾越的“紅線”。“隨著未來幾年對基因組編輯基礎研究的深入,我們敦促利益相關方將這些重要的倫理和社會討論串聯在一起。”Ormond說。(唐一塵)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