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由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委員會、中國科學報社主辦的“院士手跡展、院士書房啟動儀式”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鄭度、姚檀棟出席儀式,并向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圖書館捐贈圖書。
據主辦方介紹,在北京市海淀區生活工作的兩院院士占全國1/3強。舉辦院士手跡展、建設院士書房,就是想向區內民眾展示院士們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傳播院士們勇攀高峰的科學品格,并以此構成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圖書館的重要“特色館藏”。
據介紹,書法手跡征集活動得到院士們的熱情支持。中國科學院院長、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白春禮院士工作繁重,但在接到邀請當天就揮毫寫下“開卷受益”。
小麥育種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已85歲高齡,接到“任務”后認真對待,連寫三幅,每幅都“用心良苦”:一是“不忘初心”,四個字表達了這位老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的深切認同。二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創牽牛織女家”。關于這幅字,李振聲說:“我一直在黃河流域做小麥育種研究,對黃河感情很深,本來很喜歡前兩句,正準備寫下來時,我們的天宮二號上天了,所以我又補充了后兩句,以表達我的喜悅心情。”三是“無農不穩、無糧則亂”,體現了這位戰略科學家對國家糧食問題的遠見卓識。
劉光鼎院士已87歲高齡,年輕時不僅做科研而且習武,60多歲時還能同五六個人過招。現在身體不太好,在醫院裝上心臟起搏器剛剛出院,同有關人員通電話時說:“我因為糖尿病、心臟病,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寫字了,怕寫不好。”但他還是堅持寫了五幅。他跟取字的工作人員說:“我拿筆的手有點哆嗦,寫的不好,表示一點心意吧!”
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水生生物學家陳宜瑜院士雖然退休,但經常出差,也抽空寫了兩個條幅,對院士手跡展和院士書房建設表示支持。
孫鴻烈院士是中國生態學領域的首席專家,聽說此事后一下就捐贈圖書212種、387冊,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珍本。
石元春院士、鄭度院士、劉昌明院士、姚檀棟院士都積極響應,捐書500余冊。
據介紹,院士為圖書館捐贈的手跡和捐贈的圖書將作為館藏,在院士書房永久保留。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