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的“科技評價與科研誠信”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湖北武漢召開, 60余名自然科學,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科研倫理、科學社會學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圍繞科技評價對科研誠信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唯SCI或數字崇拜評價文化的形成及其誘因、科研誠信視角下的科技評價、評價體系的重構等議題積極建言獻策。
一本巴西醫學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數篇相似的中國投稿者論文,論文使用了相同圖表、相同研究對象,得出了相同實驗結果。該事件于今年9月20日在美國知名英文論文抄襲檢測網站PlagiarismWatch曝光。
談及這些科研誠信事件,中科院院士王乃彥痛心不已,他表示,之所以醫學領域的造假現象尤其嚴重,恰恰是因為門診醫生沒有時間寫論文,這就給一些中介機構和騙子提供了可乘之機。“評價醫生的方式并不是發表論文,而是救死扶傷、看病救人。”王乃彥指出,科技成果的評估體系要因工作性質和學科內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切都以發論文為唯一的標準。
中科院院士朱作言也指出,科技評價與科研誠信本來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不能脫離社會影響孤立地談科研誠信。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過度或者不當的科技評價對科研誠信產生了很大影響,使問題變得非常復雜。
在今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并不能簡單地認為科技評價不當就一定會導致科研誠信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裴鋼表示,長期以來科技評價在科學共同體內部管理、科技政策規劃的制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在推動我國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評價也應該與時俱進”。
“總書記的講話吹響了營造創新環境、改革現行評價體系的集結號。”中科院院士程津培表示,不當的科技評價所產生的種種弊病,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學術生態和科學自身的健康發展。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機械的量化評估,并且與利益掛鉤。”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認為,很多科學家跟著SCI、基金標書的指揮棒轉,只追求論文的影響因子,不求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急功近利的科技評價最終會導致科學研究不成系統,對科學道德的認識不足,使科學創新和合作嚴重受阻。
究竟應如何走出科技評價與科研誠信困局?對此,王乃彥認為,科技評估應該由科學共同體來實施,應該重視發揮小同行的作用,參加評估的專家中小同行應該占三分之二以上;同時要加強科研道德建設,大力懲治學術不端的行為。
很多院士專家提出,要進一步發揮科學共同體的作用,不要全部依賴政府。回顧我國科技發展歷史梳理和國際對比可以發現,我國政府在科技管理中的缺位和越位以及科學共同體自身缺陷可能是造成當前科技評價問題的根源之一。相應地,改革科技評價也應該從處理好政府和科學共同體的關系著手,而不能就評價談評價。
“科學道德也是科學文化的一部分。”魯白認為,除了改革科技評價體制外,還需要發展新時代的科學文化。“因為科學不僅是發現本身,還有從事發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