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潮”透視】
轉眼間,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已經回國15年了——那個曾經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如今鬢間已生華發、額上也現皺紋,但他對科學的熱情、對工作的投入卻未有一絲衰減:“中國正處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好時期,我們豈能辜負!”
歐洲核子中心、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物理實驗室、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回國之后,王貽芳總會被問到為何要放棄在國際一流研究機構的職位?王貽芳的答案從沒變過:“曾經的工作經歷讓我積累了組織和管理大型實驗的經驗;但只有回到祖國,才能發揮所長。”
回國后,王貽芳參加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擔任北京譜儀分總體主任,成功領導了新北京譜儀的設計和建造;組織中微子物理與探測器的研制,提出了在大亞灣核電站用反應堆中微子研究中微子振蕩的完整實驗計劃——他也因此帶領團隊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獎一等獎、分享了“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老師、科學家、所長,如今的王貽芳有著多重身份——作為老師,他不僅要帶研究生,還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級和2016級物理專業本科生的班主任,他說:“中國高能物理人才儲備還遠遠不夠,希望能夠把更多學生吸引進來、多培養些人才。”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建設中:“計劃在2020年完成建設并開始實驗。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相比,江門中微子實驗不僅能為中微子質量排序,也能進行天體物理研究,比如超新星、太陽等。”作為所長,他要統籌多個方向的發展:北京譜儀的管理與運行、硬X射線衛星的發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開工建設、新的北京光源的籌建……都不容易,但他都完成得很出色。
王貽芳的夢想,是要把中國建成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中心。在這個藍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就是大型高能加速器。雖然目前有科學家對要不要建大型高能加速器還有不同聲音,“但大家比較認可的是,這是一項具有十分重大科學意義的項目,即使有觀點認為現在不該建”。王貽芳表示,這不僅可能推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其作用還將輻射至更廣的范圍——按照實驗物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技術進步往往會帶動其他領域的革命性變革,為人們生活帶來福祉。“比如互聯網就是在高能物理實驗室發明的,我們今天在醫院常用的核磁共振儀器也與加速器技術有關。”
“如果發達國家做的我們才做,或發展中國家不做的我們也不做,那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怎么實現呢?”說到此處,他有些激動。在他看來,建設大型高能加速器也并不是科學家們“拍腦袋”的奇想,“我們已經開始組織預研,要經過5年至10年的研究,解決所有工程問題后才會開始建設。如果預研順利,可能將在‘十四五’期間開始建設,我們沒有申請‘十三五’建設”。
在王貽芳看來,世界高能物理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將是中國高能物理站上巔峰最好的契機,“抓住這個機會,發揮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人才優勢,中國就有可能成為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中心。”而他,將為這個目標付出畢生精力。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