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中國紅外光電子物理和半導體科技領域著名專家,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2項。1978年加入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致力于科普近40年,現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總共有1000多名院士,每一位在學術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不過以做科普聞名的就不多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算是其中之一。在這位從小就深受科普影響的院士心中,科普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科研,甚至成就了他人生的大格局。
《眼睛和太陽》《物理學的進化》《從近代物理學的觀念看宇宙》 ……從小就深受科普雜志和書籍的影響,褚君浩對科學的熱愛也由此發端。在他的理解中,科學家應該將對某一科學知識的理解,在腦海中生成一個動態畫面,畫面生成得越精細、越清晰、越流暢,那么這些科學內容就有可能被更好地傳播,被學科以外的人接受。
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褚君浩說,科普有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科學知識本身;第二個維度是知識的由來;第三個維度是科學知識與社會、經濟、產業、文化甚至哲學等等之間的聯系。如果做科普可以把這三個維度都理解透,這對科研本身是很好的促進,科學家借此也可以實現自我提升。
既是中科院研究員,又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曾是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上海市政府參事,褚君浩常被問及:“這么多事情,你怎么忙得過來?”他說,割裂開來看,確實忙不過來;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就可以同時做好,而科普就是他的法寶。
褚君浩做科普總會堅持一點,那就是圍繞自己的專業,適當拓展,以知識點的物理圖景為中心,聯系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技術應用、社會價值、發展趨勢,甚至聯系到參政議政。例如,基于對光電技術及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的科普,在擔任市政府參事期間,他提出“低碳世博”,完成的報告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當全國人大代表時,他提出多項關于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議案,都被采納立項,作為立法或修改法規的依據。
褚君浩經常說,科研只是科學家的一種能力,而科普則需要更多能力。在高端科普的實踐中,可以得到更多學科交叉的機會。比如,在他倡導的浦江交叉學科論壇上,他就曾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阮康成研究員交流出了一個課題,并得到國家863項目的立項——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科普就是搬走大山的好方法。
“科普可以影響很多人。”褚君浩覺得,這種成就感是實驗室里難以獲得的。他有好幾個優秀的博士生、博士后,就是聽了他的科普講座后,決定來報考的。天合光能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光伏企業,“公司技術總監張眏斌在聽了我的報告后,考了我的博士生,后來他帶領團隊創造出了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
褚君浩給外地中學校長做科普報告,談“成長的感悟”,主要講科學勵志的故事。校長們反饋說:“褚院士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創新精神,更重要的是社會責任、家國情懷。”“褚院士用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的成長歷程,為如何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提供了思路。”
但是,在目前的科研考評體系里,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量并沒有計入考評。“這非常影響他們做科普的積極性。”對此,褚君浩建議,應該把對科學家做科普的鼓勵體現到制度中去,讓更多優秀科學家樂于科普、安心科普。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