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一博士生一年內發表《細胞》《自然》兩篇論文

關注微信

一博士生一年內發表《細胞》《自然》兩篇論文

時間:2017-07-07來源:未知 作者:91boshi

左圖為華甜在做實驗。(牛牧原供圖)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破解三年困境、一舉收到了高精度數據后,華甜說,從此碰到任何情況,她都不會再放棄希望,“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因為你不知道有怎樣的驚喜在等著你”

每天沉浸在查閱文獻、設計實驗、做實驗中,從早上七點多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華甜沒有覺得辛苦,反倒是會因為一幅從未見過的蛋白質拼圖逐漸清晰而樂此不疲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兩點,華甜剛剛來到瑞士的SLS光源,準備收取新制備的蛋白質晶體的衍射數據。就在這時,《自然》雜志發表了她關于人源大麻素受體(CB1)與激動劑———四氫大麻酚(THC)類似物復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的研究成果。去年10月,她關于CB1與拮抗劑結合的三維結構解析論文發表在《細胞》雜志上。

這樣的成績,即使對于一位教授來說,也相當輝煌,而華甜還只是一名博士研究生。

這個課題的難度有多大?它是世界G蛋白偶聯受體(GPCR)研究泰斗級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的“壓箱底”難題之一,他的好幾位博士、博士后都沒能攻克。可華甜只用了三年多時間,就得到了漂亮的結果。

當初,雷蒙德之所以決定讓華甜來做這個課題,是因為她的博士生導師、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副所長劉志杰說,如果有人能完成,一定就是華甜。

這個身材瘦小、言語輕細而靦腆的陜西女孩,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順利?從頭到尾就沒有過

取得如此亮眼的科研成績,記者面前的華甜看不出有一絲欣喜,說什么都平淡如水,包括論文登上《自然》。

其實,她最欣喜的時刻,是2016年4月,她的師弟在日本的Spring-8同步輻射X光源通過微信告訴她,她的晶體獲得了2.9埃的高精度數據。那一天,華甜放棄了做實驗———她的大腦一片空白,原本穩定的雙手因為激動而不停顫抖,視線被幸福的淚水模糊……

“別人做課題,再難、再不順,總有一段順利的時光。可這個課題,從頭到尾都是坎,沒有順利過。”提到那一刻,波瀾不驚的華甜,表情終于豐富了起來。2013年初,她被導師劉志杰從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帶到上海,成為上科大—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培養研究生,同時也接下了這個課題。

當時,華甜根本沒想到課題這么難。“每次攻克難題,總會抱一種‘黑暗過去就是黎明’的希望,可‘黑暗’過去還是‘黑暗’,幾乎就絕望了。”僅僅為了得到蛋白質晶體,就花了兩年,但每次到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收集衍射數據,總得不到理想結果———對于結構生物學來說,這就意味著功虧一簣,全部從頭來過。

華甜回憶,終于獲得了尺寸足夠大的大麻素受體蛋白質晶體后,她滿懷希望地等待去日本光源收數據的同學告訴她結果。可得到的回音卻是“失敗”。那一次,她也是整整一天無法做實驗。第一次失敗,還可以指望后一次,但殘酷的是,接二連三,八次十次———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試過,能請教的專家也都請教了,真的無路可走了?

不僅她幾次產生了放棄的念頭,連劉志杰也差點想放棄。可雷蒙德說,一定可以! 就在幾乎山窮水盡之際,華甜忽然提出,能否將用來表達蛋白的細胞系,從原先昆蟲的,換成哺乳動物的,因為后者可能與人源大麻素受體更接近。沒想到的是,這一更換竟破解了三年的困境,一舉收到了高精度數據! 華甜說,從此碰到任何情況,她都不會再放棄希望,“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因為你不知道有怎樣的驚喜在等著你。”

喜歡! 所有的苦都不成為苦

如果再來一次,華甜還會接下這個課題嗎?她毫不猶豫說,會!因為經歷困難越多,盡管很痛苦,但得到也會很多,比如學到各種思路和方法,這是順境中得不到的獎賞。“一個人只有真正努力過,才能體會到努力的價值。”她說。

然而,這并不是華甜做完大麻素受體課題的真正動力,她之所以能忍受無盡的實驗和失敗的折磨,只因“喜歡”。

在北京科技大學讀本科二年級時,華甜就跑去實驗室,給師兄師姐打下手,看課本上的實驗怎么做。大三的時候,她聯系到劉志杰的實驗室,僅用不到三個月,就學會了實驗室所有操作。劉志杰說,這一下改變了他對華甜平淡無奇的第一印象。此后,他交給華甜一個中等難度的課題,想試試她的潛力。沒想到她居然在大四畢業前做了出來,并投稿到一本不錯的雜志。當華甜碩博連讀剛入學時,這篇論文發表了———她已經達到了博士畢業的要求。為了鼓勵研究生挑戰世界級難題,生物物理所設計了這樣的制度:博士畢業條件很低,哪怕挑戰失敗,也不會影響畢業。

所以,當華甜接下課題時,純粹就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而迎接挑戰。每天沉浸在查閱文獻、設計實驗、做實驗中,從早上七點多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她沒有覺得辛苦,反倒是會因為一幅從未見過的蛋白質拼圖逐漸清晰而樂此不疲。

“你知道嗎? 當看到CB1的三維結構圖時,太驚喜了!”華甜說到這里,眼睛中一下放出光彩,好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貪婪地看著美景,“去年10月,我們解出的是被拮抗劑安靜下來的CB1,它的口袋張得大大的,可這次是處于激動狀態的CB1,樣子完全不一樣啊!可我們只為它拍下了兩個狀態的照片,一定還有更多姿態的! 你不覺得,自然界太神奇了嗎?”

創新?就在每一步的踏實細致

解出CB1與拮抗劑結合的結構之后,華甜就想嘗試與激動劑結合的CB1結構———這難度比前者更大。因為拮抗劑是讓蛋白質“睡著”的,讓蛋白質排列整齊地結晶,會比較容易。所以,現在大部分解出的GPCR結構,都是與拮抗劑結合的。可激動劑就猶如要讓一群孩子調皮起來,想讓這樣的蛋白質排列成整齊的晶體,難度更高。

當時,他們的合作者、美國東北大學教授Alex對華甜說:“那你又要延遲好幾年畢業了。”可華甜只用了一年不到,就做了出來。這怎么可能?

華甜說,因為前期的積累,有了經驗。就這么簡單?劉志杰說,這就是華甜出色的地方,她的創造力都體現在每一步的踏實和細致中,幾乎做到了極致。

生命科學是實驗科學,總有一些不可測因素影響實驗,可華甜做實驗,幾乎是100%可重復的。蛋白結晶之前,有很多步驟,華甜每次得到的結果幾乎一致,連96孔板上長出晶體的位置都一模一樣。劉志杰說:“這說明她每一步操作都十分精確,而排除這些偶然、不可控因素,她必定是花費大量心血優化了實驗設計。”可華甜卻說,她只是為了節省時間,不想因為不確定因素而返工。包括實驗記錄,即使當天再累,她也會及時整理記錄下關鍵數據。

華甜有個夢想,就是想從解析蛋白質結構開始,一直做到可以惠及大眾的藥物。劉志杰說,他們決定為華甜設計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不是接著做博士后,而是在iHuman研究所繼續做CB1的相關研究,利用張江新藥創制的平臺,向新藥領域發展。而他和雷蒙德,則為華甜提供資源,支持她不斷前行。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