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7點30分,長春新民賓館,一支年輕富有活力的隊伍整裝待發。
每個人的胸前,都有一枚閃亮的博士帽圖案的徽章,他們是由來自吉大第一醫院、吉大第二醫院、中日聯誼、口腔醫院和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26個科室的40名青年博士醫生組成的吉林博士醫生公益聯盟。
吉林博士醫生公益聯盟是由省內各大醫院具有醫療行業10年以上經驗的博士醫生組成的醫療公益性團體,成立于2015年。初衷很簡單,就是同學聚會上的一致想法,想為看不上病的農村貧困群眾做點事兒。
8點整,全體人員登上了帶有“吉林博醫聯盟赴農安三崗鎮義診”條幅的大巴。
自發義診:擠時間也要去
“開始的時候,我們幾個留學回來的同行,經常去社區、敬老院義診。”聯盟發起人、中日聯誼醫院胸外科醫生張樂寧回憶當初時這樣說,建立這個聯盟,就是希望通過努力,讓老百姓理解醫生的工作,他們也將走遍全省貧困縣、鄉、村,讓無條件就醫的百姓接受最好的醫療服務。
“義診選在7月1日,正因為博士醫生公益聯盟中的大多數都是黨員,他們想以這樣的方式來踐行一個共產黨人入黨時的誓言,想以這樣的方式慶祝黨的96歲生日。”張樂寧說。
9點50分,農安縣三崗鎮。
博醫聯盟成員剛下車,就換上白大褂,為等候在那里的貧困患者進行診療。
胸外科義診臺前,隊伍排得很長。
義診醫生是中日聯誼醫院胸外科的商圣濤,他下了夜班就直接來參加義診,已經連續工作超過30個小時,雙眼布滿血絲,黑眼圈明顯。
“院里有臺手術,情況比較復雜,這樣加班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張樂寧說,昨天那臺手術他做到晚上7點,商圣濤接替他做那臺手術,熬了個通宵,又趕來參加義診。
克服困難:身懷六甲也不放棄
“你注意點身體,天氣熱,不舒服就休息啊!”張樂寧對一位孕婦說。“我沒事,這是二胎了,現在6個月了,身體狀況挺好的!”
在他們的談話中,記者了解到,這位孕婦是吉大二院皮膚科醫生徐陽春。
“參加義診,為百姓做點實事兒,指導患者及時就醫,不讓貧困患者多花冤枉錢,小毛病都可以幫助解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兒!”徐陽春說。
早防早治,在農村或許是影響家庭命運的大事。
在2015年來農安義診篩查時,聯盟醫生就篩查出兩例甲狀腺腫瘤早期患者,在醫生指導下及時就醫治療。
10點20分,中日聯誼醫院甲狀腺科醫生李世杰已經接診30余名患者。
怎么這么多?原來,早上7點,李世杰就來到了義診地點。因為他第二天要外出學習,為了不耽誤義診,多看幾個患者,自己起早開車,趕在大部隊到來之前就開始了義診。
“你這個甲狀腺腫是良性的,不必手術。”干凈利落做完彩超,李世杰對一位60多歲的患者說。
下一位患者65歲,患結節性甲狀腺腫已經40年了,一直沒有明顯癥狀。
“我建議做手術,雖然現在暫時沒有癥狀,但已經壓迫周圍組織,等到氣管受壓時,手術風險就大了,最好盡快做手術。”
對于這兩位患者,李世杰耐心認真地檢查并根據他們各自的病情給出了建議。
言傳身教:讓孩子從小接受公益教育
義診現場,一對忙前忙后的母女引起了記者注意。
“這次跟隨孩子爸爸來參加義診,覺得對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吉大一院骨關節外科護士長冷佳麗撫摸著女兒的額頭說道。
“來,伯伯,到那里去,讓醫生幫你看病,醫生是我爸爸。”說話間,六歲半的小姑娘跑到義診室門口,把一位農民伯伯領到了吉大一院脊柱外科醫生汪振宇的面前。
在活動現場,孩子學到的是課后輔導班、特長班里學不到的東西,是人格魅力的提升,是奉獻精神的體現。
此次義診,有6位醫生帶妻子孩子一起參加義診。目的是為了言傳身教,為了讓孩子能夠理解身為一線醫務工作者的父母,也為了讓孩子懂得什么是奉獻。
除了在三崗鎮現場的醫生,還有兩個醫療小分隊下到村屯,直接到貧困患者家中提供醫療救助,同時還準備了幾大包干凈的衣物、學習用品和書本等,送到貧困戶家中。
用張樂寧的話說,如果患者可以去市內的醫院就診,那么他們不用來這了,他們來到這里的目的就是為了那些不能去醫院就診的貧困患者,送醫下鄉,送藥進家。
就這樣,一群省內頂尖醫院的骨干醫生、一群留學歸來的博士專家、一群熱衷公益事業的年輕人,自發組成聯盟,為沒有條件就醫的農村貧困患者送醫送藥,提倡早防早治,改善因病致貧,助力精準扶貧。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