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10月11日,在2017杭州·云棲大會的演講臺上,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教授感慨,如今科學研究與商業開發的距離正在縮短,許多新技術也正在跨越學科的分界線。在他眼中,這是一個科技與商業開放合作的“黃金時代”。
作為中國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教授在此次演講的前一天,在杭州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座談,同時參與座談的還有“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等12位頂級科學家。此外,姚期智教授也參與籌辦了阿里巴巴集團設立的未來科技實驗室“達摩院”。
“科學家要有創業者的意識,企業家要有科學家的嚴謹態度”
在今年云棲大會第一天,最讓人意外而驚喜的是,阿里巴巴集團成立了一個全球研究院,馬云為其取了一個頗有禪意的名字——“達摩院”。
“達摩院”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首批公布的學術委員會10人中,有3位中國兩院院士、5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包括世界人工智能泰斗Michael I. Jordan、分布式計算大家李凱、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人George M. Church等。而參與“達摩院”籌辦的,也有姚期智教授、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潘建偉院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周以真、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教授湯曉鷗等13位頂級科學家。
據介紹,“達摩院”將研究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議題,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在科技公司動輒設立研究院、實驗室,任命首席科學家的今天,阿里巴巴還是第一次設立全球性的研究機構。“在公司剛剛成立七八年的時候,我是堅決反對公司有任何研究室、實驗室的。前面10年誰都不能跟我談實驗室,我認為絕大部分公司是研而不發,不可能走久。”馬云表示,在成立18年之后,阿里巴巴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對于設立“達摩院”的初衷,馬云用一句話做了概括:“一個科學家要有創業者的意識,一個企業家要有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未來。”
而在阿里巴巴集團技術發展部總監劉湘雯看來,科學家與企業家的密切合作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業務增長,也能推動科學家探索更深遠的研究課題。“現在千億次級別的信息處理已經實現,教授的工作可以更遠一點,更前瞻一點,更基礎一點,要能把大家帶向未來”。
自嘲“不懂技術”的馬云,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科技的熱愛和尊重。在與姚期智等科學家交流時,他談到,阿里巴巴目前有兩萬多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的技術儲備。在馬云的設想中,通過縮短科技與商業的距離,阿里希望成為一家技術引領的公司。
跨學科、跨領域的開放合作
姚期智曾長期在美國學習、工作,他注意到最近幾年國際科技巨頭的一個新現象:主要業務不再只是做信息技術的開發,開始涉及其他學科。他提到,谷歌、阿里巴巴等企業在研究量子計算機之外,也將業務觸角伸到了生命科學、汽車,在風險投資、金融科技等金融領域也有廣泛布局。
這也是云棲大會“操盤手”胡曉明的切身感受。身為阿里云總裁,他見證了3年前“阿里云開發者大會”更名為“云棲大會”。據他介紹,如此改名主要是希望通過互聯網、云計算的普惠技術力量支持各行各業。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興起,云棲大會也逐漸變成一個科技和產業融合,不同學科結合的聯盟。據統計,本次云棲大會有400多家科技企業參展,參會人數有望超過5萬人,還有來自五大洲67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歪果仁”參與本屆云棲大會。
“今年云棲大會120多場分論壇有15%都是由合作伙伴主辦,明年這個數字可能上升到40%。”胡曉明補充說。
開放、共享正在成為互聯網技術應用的關鍵詞,但也有專家提醒,在此過程中,法律制度要跟進完善,以黏合科技發展和社會制度之間逐漸擴大的鴻溝。
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任奎教授表示,網絡空間已經成了新的疆域,但技術不能解決網絡疆域中的所有權問題,因此在網絡安全、個人數據信息保護等方面,都需要法律制度及時跟進。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