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自主設計研制的通用型中央處理器CPU龍芯3A5000正式亮相,這顆CPU實現了自主指令系統,其性能與國際主流通用CPU的性能已經十分接近,而做到這一技術飛躍的就是一位中青年科學家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下面就來認識這個團隊的帶頭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胡偉武。
作為一個學生,要為人民、為祖國而勤奮學習,樹立填補祖國空白,為祖國爭光的雄心壯志,將來為黨、為人民不計較個人得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兢兢業業地工作。——胡偉武
這段入黨誓言是1986年就讀于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學高三階段的胡偉武寫下的,為了實現自己對黨許下的誓言,胡偉武發奮學習,以當年本地區高考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 胡偉武:實際上是1985年底、1986年初寫的入黨申請書。那么最早的時候入黨,實際上是就覺得入黨很光榮。我們那時候改革開放,國門剛打開,我們已經看到差距了。所以當時就是樹立了一個要填補國家空白,為祖國爭光的一個雄心。
從大學階段一直到成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員,胡偉武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入黨時立下的誓言,并時刻以身邊的優秀黨員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 胡偉武:像我的導師夏培肅院士,包括我們后來所長李國杰院士,都是榜樣。每次(他們)講的都是我們現在國家缺什么,我們國家需要做什么。那時候就覺得我們作為一個黨員,要為國家做事情。
胡偉武回憶,在上世紀90年代末,是否自主研制CPU等計算機核心模塊,在學術界存在較大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堅持使用國外研制的CPU,并在其基礎上開發相關軟件與應用,可以節省人力物力和研發費用,并快速取得收益,然而胡偉武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要想徹底解決我國在計算機領域自主創新的問題,必須把眼光放得長遠,自主研發中國的CPU勢在必行。2001年,33歲的胡偉武承擔起龍芯CPU的研發任務,雖然他過去沒有設計過CPU,但是中科院計算所充分信任他,將重擔壓在他肩上。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 胡偉武:當時我說了一句話,說我要做不出來,提頭來見。
胡偉武帶領幾十名年輕科研人員日夜奮戰,終于在2002年8月10日,將中國人設計的第一枚通用CPU“龍芯1號”研制成功,終結了國產計算機沒有自主CPU芯片的歷史。“龍芯1號”誕生的隨后20年中,胡偉武帶領科研團隊走出了一條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道路,隨著一代代以龍芯命名的產品的更新換代,他們在學習中不斷追趕全球最前沿技術,逐漸將龍芯二字發展成為中國自主CPU的代名詞。最新亮相的龍芯3A5000系列通用CPU,已經接近國際主流CPU的性能,在部分實際應用中,其表現甚至優于國外同類型產品。在這奮起直追的20年間,不斷有國外廠商找到胡偉武,勸他放棄自主化研制,使用國外現成的技術,但都被胡偉武一一拒絕。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 胡偉武:你要跟國家的戰略相結合,站在國家的角度考慮自己的發展和團隊的發展。如果要了他們的東西(技術),我們就摧毀了自己的能力。有了技術能力,不管外邊市場怎么變,我都能跟得上。
胡偉武有個長遠的目標,他決心帶領團隊逐漸打造出獨立于國際上傳統的WINTEL和AA體系為主導的第三套軟硬件生態系統,構建我國信息產業的新發展格局,讓龍芯架構體系為國家信息安全、金融安全保駕護航。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 胡偉武:我們一定要把中華民族的發展主導權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對我們來說就是體現為這些基礎產品,信息產業的基礎產品,像CPU、操作系統,一定要實現自主。自主就是我們黨長期建立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掌握自己的能力。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