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招商引資”為“招才引智”
“人才招來了,‘商’自然就來了。”遼寧新材料產業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王學林接受采訪時說。
在盤錦,人們對于人才和發展之間的關系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如果說招商引資如同“栽下一棵樹”,那么招才引智則好比“種下一片林”。
“盤錦未來的發展要靠人才,要靠掌握豐富知識、擁有更高智慧的人才的創新活動來引領。”這一發展新理念已成為盤錦市委、市政府的共識。從2016年開始,圍繞建設國際化中等發達城市目標,盤錦人才工作由“人才支撐發展”轉變為“人才引領發展”,人才發展格局由“人才爭奪”轉變為“人才共享”,人才工作思路由“招商引資”轉變為“招才引智”。
在“三個轉變”思維的引領下,盤錦市探索建立了“人才帶項目、項目引人才”的集聚人才新模式,通過有效協調域內外投資機構,在重點發展產業領域、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上發力,吸引高端人才到盤錦創新創業,帶動高科技企業競相發展。
全新的招才引智模式產生了積極效果。盤錦市通過舉辦“雙創盤錦精英薈”“海外學子盤錦創業行”等活動,實現了人才帶項目、項目引人才的雙贏。國家“人才”專家王植源的“高性能彈性材料與制件”項目成功落戶;海歸碩士宋陽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智慧醫療”項目即將投放市場;海洋生態專業博士張議文通過“精英薈”活動進入光合蟹業博士工作站……一批高端人才在“雙招雙引”政策的吸引下,帶著項目在產業園區創新創業,為當地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園區搭平臺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驚險一躍”,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高端人才帶來的項目,大多為產業化之前的成長型項目,要想在產業園區成長壯大,離不開各方面在關鍵環節、關鍵階段的有力助推。
信息不靈,是創業者經常遇到的一道坎。國家“人才”專家王植源教授在遼寧新材料產業經濟開發區注冊遼寧天聚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興建千噸級聚氨酯預聚體材料生產線,一度遭遇人手短缺和廠房緊張難題。園區利用資源聚集優勢,積極協調駐區其他企業或借或賣,幫助企業闖過難關。王植源對發展增強了信心,計劃向上下游接續延展3個產業鏈,目前已提交立項申請。
“科技成果轉化最怕缺錢”,這是許多創業者的困惑。去年,盤錦為支持高端人才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全年共兌現各類高端人才創業政策補貼380萬元,發放給產業園區引進的4位科技人才。宋陽說:“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當地政府的尊重!”
審批周期長、程序繁瑣等“政策瓶頸”,往往拖延科技成果轉化,加大了企業經營風險。盤錦市針對產業園區持續深化簡政放權工作,在“簡”的基礎上加大“放”的力度,支持創新活動降低創新成本,有效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以遼寧新材料產業經濟開發區為例,除了土地、環保等少數事項外,包括稅收在內的90%的權力都已下放到園區,企業辦事“足不出園”,園區扶植企業發展也更有底氣。
王學林說:“我們不在乎人才是否有資金、有團隊,而更看重人才是否掌握了某個領域的先進技術。我們招來了很多種子選手,給他們提供肥沃的土壤,讓他們成長為大樹。”
疏通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盤錦市瞄準當前存在的人才優惠政策落地“環節多、進度慢”現象,著力解決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全力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政策環境。
“服務,是人才成長環境中的重要變量。”盤錦市委組織部王建認為,要在日趨白熱化的人才競爭中成功突圍,就必須在提升人才服務質量上下大功夫。
去年以來,盤錦市在當地重點產業園區設立“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選派人才服務專員,實行人才業務“一站式受理、一條龍代辦”。人才服務專員負責為企業搜集人才信息,處理人才公寓申請等各類工作,推動各類人才服務落到實處。這些與企業員工在一起打拼的人才服務專員,被昵稱為“人才保姆”。
人才服務專員林夢,自從被派駐到遼寧新材料產業經濟開發區工作后,就把自己定位為駐區企業的人事主管。宋陽的瑞爾安心公司生產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每天要與醫院做對比測試,工作復雜又繁瑣。林夢每天在公司和醫院之間奔波,反復協調雙方合作事項,確保測試順利。
眼下,盤錦市計劃在各產業園區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升級人才服務專員制度,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以全流程無終點的服務,打通集聚人才、激發活力的“最后一公里”。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