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科教界代表委員還提出了哪些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認為,辦學經費不足、高層次人才匱乏、博士生招生規模無法滿足學科發展需要等問題,導致當前地方“雙一流”高校仍面臨不少發展困境。對此,宋純鵬建議,統籌謀劃這部分高校的發展問題,對其釋放更多的政策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王璞就我國高校外籍人才引進提出建議,認為相關部門應在引智項目獲批后,即下達項目撥款,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經費按申報預算執行。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秦飛表示,國內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存在需要改進的問題。秦飛建議放松對辦刊主體的限制,允許大型民營科技企業、領域龍頭企業和國家級研究機構、高校等申請創辦科技期刊。
宋純鵬委員:地方“雙一流”高校經費不足、人才匱乏,需更多政策支持
“雙一流”建設對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縮小高等教育區域發展差異意義重大。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看來,地方“雙一流”高校仍然面臨著不少發展困境。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主要受長期受辦學經費撥款體制、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約和影響。”對此,宋純鵬建議,釋放更多政策空間,支持地方“雙一流”高校發展。
談及因何導致發展困境時,宋純鵬指出,其一,長期以來,辦學經費不足一直是制約地方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高層次人才匱乏,且近年來,地方高校的人才狀況與中央直屬高校相比,差距逐步拉大。其三,博士生招生規模無法滿足學科發展需要,也由此造成地方“雙一流”高校科研力量薄弱,不利于學科發展和學校整體水平的提升。
“地方‘雙一流’高校的發展質量如何,將直接影響著“雙一流”建設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成效,影響著全國高等教育的戰略布局。因此,要統籌謀劃這部分高校的發展問題,對其釋放更多的政策空間,推動這部分高校實現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宋純鵬說。
如何統籌謀劃?宋純鵬建議,一是加大地方“雙一流”高校的宏觀指導。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應通盤考慮這部分高校的發展問題,研制指導性和約束性政策,激勵地方政府加大對這部分高校的經費投入力度,緩解其辦學資金壓力。出臺實施專項重大扶持計劃,整合國家相關部門政策資源,對“部省合建”高校之外的地方“雙一流”高校進行重點支持。
二是將地方“雙一流”高校納入教育部管理序列。在撥款體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將這部分高校納入教育部管理序列,參照教育部直屬高校管理模式,加強對這部分高校的宏觀管理,使其參加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相關活動,享受相關政策待遇。
三是設立地方“雙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專項指標。以研究生擴招為契機,參照“部省合建”模式,單列地方“雙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標,綜合考慮學校整體辦學規模、博士學位授權學科數量等因素,大幅增加其博士生招生規模,以滿足其學科發展和學校整體發展的需要。
王璞委員:高校外籍人才引進政策尚需完善
當前,在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大背景下,打造一支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不言而喻。其中,引進高水平的外籍人才對于建設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業大學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王璞表示,近年來,國內高校對外籍人才的引進需求越來越大,但目前現有的外籍人才引進政策,以及相關管理流程已相對落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高等院校對外籍人才的需求,亟待完善與調整。
王璞表示,新冠疫情期間,由于海外人才簽證辦理受疫情影響,高校聘請的外籍教師在申請工作簽證時遇到困難。對此,他建議結合當前疫情,有關部門應適當調整簽證申請時限,做好統籌協調工作,調整相關簽證辦理環節,及時給予高校政策指導,妥善做好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外籍人才聘請引進工作。
與此同時,以本次疫情為契機,協調駐外使領館、地市海外人員中心和公安管理部門等單位之間的工作流程,優化外籍人才引進程序。
當前,外籍人才經費管理與使用外籍人才來華工作主要產生的費用主要包括工薪、國際旅費、住宿費、城市間交通費、講課費、零用費等。費用報銷主要依據原國家外國專家局分別在2010年和2016年出臺的《引進人才專家經費管理實施細則》(外專發〔2010〕87號)和《外國文教專家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外專發〔2016〕85號)。在王璞看來,這兩個文件的標準存在不一致的問題。
“目前,部屬院校可以采用標準較高的‘85號文’,而全國地方院校采用的是標準較低的‘87號文’。兩個文件費用標準的不一致,對全國地方高校開展相關工作帶來了困難。”王璞說,因此,相關報銷標準需要進一步統一,并結合現有國內生活消費標準,適時修訂原有政策規定的經費執行標準,并在執行過程中統一支出范圍和標準。
此外,目前,引智項目的經費撥款方式也不利于地方高校開展外專引智工作。據王璞介紹,以國家級“111基地”和“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為例,根據有關政策,經費執行采用先墊付后核銷撥款的方式進行。這就需要在項目執行時,首先籌措足額用于支付短期外籍專家各項支出的經費,而結合實際科研項目和財務預算制度很難滿足該條件,這也導致引智項目難以開展。
“先墊付后核銷撥款的方式需要調整,”王璞表示,相關部門應在引智項目獲批后,即下達項目撥款,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經費按申報預算執行。
秦飛代表:中文科技期刊辦刊主體應放松限制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主戰場。科技期刊是以論文形式發布最新科研成果、交流和傳承人類知識與技術的主要平臺,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教授秦飛表示,目前國內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上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秦飛表示,我國的科技論文在數量和質量上如今都已經位居世界前三。中文科技期刊本應承擔起首發原始創新成果、提升科技話語權、保護自主知識產權的重任。然而,國內大量的優質論文依然主要選擇在國外英文期刊發表,國內的科技工作者則需要通過購買國外數據庫才可以閱讀。
“這一現象導致的結果是,國家投入巨資產出的論文成果,國內讀者需要再花錢購買閱讀。”秦飛說,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主要與國內中文科技期刊總體學術水平不高、影響力有限、期刊種類結構不合理(如缺少新興交叉學科類期刊)、審稿發稿環節不規范、多頭管理(涉及原新聞出版署、科協、科技部、中科院、各部委等)、缺少統一規劃和布局等因素相關。
對此,秦飛表示,我們要充分認識中文科技期刊在科技強國、文化自信建設等方面的戰略意義。他建議改變目前科技期刊多頭管理局面,制定中文科技期刊建設規劃,在一些關鍵科學技術領域對標國際,統籌布局一批旗艦級中文科技期刊。
同時,科技期刊設立、運營和評價的相關管理制度也需要進一步改革。“比如,要放松對辦刊主體的限制,允許大型民營科技企業(如華為等)和國內先進制造、半導體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龍頭企業和國家級研究機構(如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等)、高校等申請創辦科技期刊。”秦飛說。
此外,秦飛還建議要強化中文科技期刊的學術性和公益性,探索引進市場化競爭機制。“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使得辦得好的期刊得以發展壯大,營造良性循環的中文期刊市場生態。”他說。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