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的“流失”現象
今年是“人才流失”一詞誕生50周年。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英國皇學科學院發布了一份報告,稱許多英國科學家紛紛到美國就業。一位記者聽說后,形象地創造了“腦力流失”(brain drain)這一短語,并刊發在1963年1月7日倫敦的《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上。可見,人才外流問題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晚期,人才遷移潮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地區和發達國家之間。印度和臺灣地區的留學生在美國畢業后,選擇留在當地工作,引起了來源地的不滿。當時有些學者用“逆向外援”和“逆向技術轉移”來形容這一貧窮地區“補貼”富國的現象。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將有限的教育經費用來送學生出國留學,到頭來卻發現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美國印度裔學者巴格瓦蒂即提出以他名字命名的稅種,要求發達國家向高技術移民征稅,以補償來源地的教育和經濟損失。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人才外流又一次引起媒體和學術界關注。隨著各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創意人才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由于本國人才不足以滿足高端人才需求,引進技術移民成為發達國家解決勞動力短缺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人口老齡化也迫使政府補充外來勞工。就技術移民占勞動力的比例而言,歐洲國家一般位于5%左右,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則高達20%以上。
有贏家便有輸家,人才競爭也不例外。由于跨國遷移的人口數量難以統計,直到2004年,各國大致的人才外流率才首次公諸于世。通過合并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左右的普查數據,比利時學者多科爾和馬福克合作進行了人才外流的國際比較。他們發現,幾十個非洲和拉美國家的外流率都在20%以上,它們是人力資源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技術移民雖然可觀,可由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數巨大,人才外流率還不到4%。也就是說,每25個大專以上學歷畢業的中國人中,大約只有一人能實現海外移民。
近年來,全球人才外流現象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絕對數量增長,相對比例平穩。在1990年到2000年之間,技術移民的總量從一千萬增長到兩千萬。可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世界各大區域的外流率僅出現較小幅度的變化,這多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大學擴招的緣故。二是人才層次越高,選擇性就越強。全球受過高等教育群體的外流率是受過中等教育群體的3.5倍;在大學畢業生中,博士和碩士的外流率也較本科生為高。那么中國的人才流失情況到底有多嚴重?我們不妨先看看人才外流的正負效應再行討論。
從民族“悲劇”到發展捷徑
考慮到發展中國家花費巨資培養的人才移居國外,人們往往想當然地將技術移民稱為“人才流失”。早期的研究者也多從消極角度分析這一現象,如巴格瓦蒂曾在論文中指出,人才外流不僅使教育投資血本無歸,也使政府失去了未來的重要稅基。據另一位印度學者估算,由于本國技術人才向美國移居,印度損失的稅收占到年度財政收入的2.5%。
技術移民不僅直接減少來源地的勞動力規模,而且可能降低留守工人的生產率。比如,一位科學家離境會導致其同事的研究水平下降;一位醫生移居他國,有可能使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如果一個國家和地區關鍵行業出現人才流失,其負面影響不僅持續相當時間,還會波及其他行業。
不過,每枚硬幣都有兩面,國際學術界近年來開始強調人才外流的積極效應。盡管來源地喪失了海外移民的稅賦收入,僑民們卻以匯款方式提高一國國民或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舉例來說,菲律賓大量“出口”醫生、護士和保姆,僑匯收入超過了外來直接投資和國外援助,構成該國重要的經濟增長來源。另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收到的海外匯款在2010年已經達到510億美元,直追第一僑匯大國印度。
當然,來源地最好還是“人財兩不空”,這取決于當地環境對海外僑民的吸引力。一般而言,來源地與發達國家生活水準越接近,就越容易迎來技術移民回來效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地區和韓國都曾遭遇留學生留學后大舉不歸的窘況,但是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兩地都迎來了人才回流潮。中國大陸的人才流失問題持續了30年,但近幾年海外歸國人員也開始迅猛增長。2012年,中國回國人員總數達到了27.3萬人,這引起了發達國家的高度關注,美國甚至有學者驚呼西方出現了“逆向人才外流(reversed brain drain)”。
回流人才致力于填補國內的市場空白和構建跨國生產網絡,常常為來源地帶來海外投資和先進技術。如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經過多年努力,成功組織了連接硅谷、臺北和蘇州的電腦設備生產鏈,被譽為“腦力流轉”的著名案例。即使留在他鄉,技術移民作為知識外儲,也可以同來源地分享發明創造。比如,有研究發現,印度本國的重要專利常常建立在該國旅美移民的專利基礎上。這些創新技術并不為接收國獨享,通過國際貿易和知識傳播,來源地的消費者也能從中獲益。
看來,人才外流的發展效應有利有弊,因時期、職業、國家及地區有所差異,我們在分析時也不應一概而論。英國記者創造的“腦力流失”屬于貶義詞,本身包含了先驗的價值判斷,如今已有學者建議使用中性的“技術人口流動”(skill flows)。筆者則傾向于使用“人才外流”一詞。
原標題:田方萌:如何看待高校“腦力流失”現象?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