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論點 > 邁向高教強國需成功應對四大挑戰

關注微信

邁向高教強國需成功應對四大挑戰

時間:2014-03-27來1源:文匯報 作者: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要求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依靠創新人才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在從依靠“人口紅利”轉為創造“人才紅利”的過程中,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承擔著義不容辭的使命

  截至2013年,我國高等學校總數2917所,是高校擴招前1998年的3倍;在校學生數達到2468萬人,為1998年的7.3倍;毛入學率達到34.5%,高考錄取率超過75%,比1998年分別增長25個和41個百分點。中國高等教育在規模上居世界第一,在短短的十幾年里,我們不只是見證,而且親自經歷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教育改革充滿信心。但是,從高等教育大國邁向高等教育強國,我們還面臨四個新的挑戰。

  從依靠“人口紅利”轉為創造“人才紅利”

  一是人口紅利逐步消減的新態勢。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人口紅利、制度紅利和全球化紅利。但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前充裕的勞動力供給逐漸遞減;同時,人均國民收入的提增也推高了勞動力成本。因而,依靠廉價勞動力和低附加值產業創造的“人口紅利”將不復存在,改革進入“攻堅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要求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依靠創新人才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在從依靠“人口紅利”轉為創造“人才紅利”的過程中,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承擔著義不容辭的使命。

  二是高等教育基本矛盾的新變化。當前,“上大學難”的矛盾逐步緩解,但社會公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預期迅速變化。以2013年為例,915萬名考生中只有10%可以上一本院校,“上好大學難”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國約有1.4億獨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龍”的心理、片面的成才觀讓更多家長堅信“好大學才有好工作、好未來”;再加上社會對“第一學歷”的崇拜,更加劇了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

  三是創新驅動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期望。人才規劃預測,到2020年,我國在裝備制造、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500多萬。而另一方面,2013年高校畢業生離校時的初次就業率僅70%。大學培養的學生與經濟社會脫節問題也比較突出。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美國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中81%可以立刻勝任工作,印度為25%,而中國僅10%。這反映我國創新人才培養還不適應轉型發展的需求。

  四是高等教育全球競爭的新挑戰。近5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年增長保持在20%左右。2012年出國留學近40萬人,穩居全球最大留學生輸出國。高中生出國占當年留學總數的22.6%。盡管出國學生不到在校生總數的1%,并且部分家長有一定盲目性,但這一數據也反映出,家長為從全球選擇優質教育資源,不惜出高額學費。留學投資使孩子的身份從在國內的單純受教育者轉變為教育消費者。留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每年超過200億美元,其中中國貢獻近1/4,“留學經濟”正成為美、英、澳等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新亮點。

  在教育綜合改革中聚焦七個重大改革問題

  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為此,提出5項建議:

  1、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教育綜合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只是教育部的工作,也不僅僅是高校自身的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需要政府、高校、社會一起努力。在教育綜合改革中,建議政府統籌協調發改、教育、財政、人社、科技等部門,聚焦法律法規制定、高等學校投入體制、教師隊伍建設、學費及獎助學金制度、社會捐贈、產學研合作、社會評價等七個重大改革問題,找到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最大公約數,充分激發高等教育的活力。高校自身要用好辦學自主權,建立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分類發展,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社會要加強監督和專業評價,同時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教育。

  2、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不是不要高考,但要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建議將“多元標準”、“分類設考”、“分類選拔”納入高考的評價選拔體系,同時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在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之間構建起教育“立交橋”。

  3、深化高校教師薪酬體系改革。盡管目前高校教師實際收入還算體面,但基礎工資較低,收入主要與科研績效掛鉤,建立在基礎工資外的“創收”或“科研項目提成”上。不合理、不規范的薪酬體系和評估體系導致教師們忙于爭項目,無法潛心從事教學工作,甚至出現學術浮躁和腐敗。高質量的教育要有高投入。建議加大改革力度,通過學費改革、鼓勵社會捐贈等途徑增加社會對教育投入,形成穩定經費來源,并在若干高校試點年薪制,大幅提高教師穩定性收入,做到收入與科研經費脫鉤,創造潛心教學和研究的環境。

  把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4、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把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實習是創新人才步入社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當前,在大學生實習實踐方面,我國既沒有用于鼓勵企業接收大學生實習的專項資金,也沒有專門稅收優惠政策。近90%的用人單位和學生認為“缺乏相應激勵政策”是影響用人單位接收實習的關鍵因素。此外,實習期間的意外傷害、生產安全、技術保密等問題也是阻礙大學生真正深入一線的原因。建議制定國家層面的《大學生實習法》或《實習條例》,保障大學生開展高質量的實習實踐。要高度重視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MOOCs),在引入國外教育資源的同時,打造一批國內最高水平課程,利用現代教學平臺開放性、透明性、優質教育資源的易獲得性等優勢,既彌補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又積極向世界各國輸送。

  5、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2012年來自20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3萬名外國學生來華留學,同比增長12.21%。同時,我國相當一部分中高收入家庭有強烈地接受優質國際教育的愿望。鑒于國內外的雙重需求,一方面,高校要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提高來華留學的規模和質量。另一方面,建議在高等教育資源集聚的區域,打造一批民辦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允許采用準市場運作模式,按照辦學成本收取學費,為國內學生提供優質國際化教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