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來”和“派出去”是引智工作的兩個組成部分,30多年來,我國引智工作的規模、形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未來又將面臨著怎樣的挑戰。9月17日,2014年國際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展示與對接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化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部分待業的海歸人員要將自身情況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不要拿西方的標準看待中國的事情,要加強自身跨文化交流和適應的能力。對于北京市出臺關于加強外教管理的通知,也是很有必要的,也符合國際慣例。
9月17日,2014年國際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展示與對接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圖為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化北接受記者專訪。
陳化北介紹,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是根據當時改革開放的需要而設立的,研究會成立以來在國家人才交流與開發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一直在為國家的引智事業服務。
對于9月14日,北京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北京市外籍人員聘用工作的通知》,陳化北認為對外教加強管理非常有必要。目前,在中國工作的各類外籍人員很多,也存在著一些比較劣質的外教,加強外教管理,出臺這樣的措施很有必要。以前,對外籍人員的審核主要從學歷和工作經歷上把關,至于什么人能夠做外教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外籍人員在中國人教學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也符合國際慣例。
談到海外留學人員就業的情況,陳化北強調,派出留學是引進國外智力,到國外學習的重要方面,出國留學的規模越來越大,回國工作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但部分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后存在著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對中國國情沒有很好的了解,期待過高,總是拿西方的標準看待中國的事情。另外一方面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適應能力。陳化北建議歸國人員除了拿到文憑之外,如果可能最好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對國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適應國外的工作模式,加強自身交流能力,建立人脈資源。
對于低齡留學,陳化北建議與孩子未來培養目標結合起來,不要盲目。低齡留學也要考慮孩子的安全問題,如果有人照顧監護,早一點出去也無所謂,如果完全放手,可能會存在安全隱患,這樣的例子也是存在的。最后要考慮經濟因素,家庭的經濟條件要能夠保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費用。
以下為文字實錄
記者: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成立于1989年,到現在已經有25年了,在這25年內,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在人才引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陳化北: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是由于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成立的,成立以來,在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首先工作的重點以研究為主,研究會在引智實踐、經驗的總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出版了一些出版物,公開出版的,還有內部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另外我們對國家外匯局引智工作的一些重大活動,研究會也編輯引進國外智力大事記。我們定期舉辦研究會的年會,舉辦一些論壇,對引智工作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理論研究,為國家的引智事業服務。近年來隨著引智工作的發展,研究會不僅僅在研究方面要加大力度,同時我們覺得應該創造一些大家交流和人才開發的平臺。今天舉辦的中國國際職業教育方面的研討對接會,其實也是為國際人才開發搭建一些平臺的一種嘗試。
記者:今年的9月14號,北京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北京市外籍人員聘用工作的通知》 ,在通知中有一個亮點就是北京"外教"須持教師證 用人單位非法聘請將被查,作為外專局的領導,您如何看待這個通知?《通知》下達后能夠根本解決聘請外教的亂象?
陳化北:應該說北京市有關部門制定關于聘請外籍教師的規定,發布這么一個《通知》,我覺得是非常必要的。現在到中國工作的各類外籍人員很多,有的可能具備一些資質,有的不具備我們所要求的資質,以前包括“三非”現象也都在中國出現,也存在著一些比較劣質的外教,出現過一些社會問題,包括犯罪的情況也都有過。所以為了加強管理出臺這樣的措施,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以前我們對外籍人員在中國工作,主要是從學歷和工作經歷上進行把關,以外專部門為主,簽發外國人員來華工作許可證和專家證。至于什么人能夠做外教,做教師專業資質這一塊以前沒有太明確的要求,所以現在在中國任教,要求他有教師證,持證上崗,確實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一種做法。通過這種措施對規范外教市場,加強管理,避免一些問題的產生肯定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記者:從1983年引智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您能介紹一下引智工作的一些進展嗎?
陳化北:應該說30來年引智工作的發展變化是很大的,引進智力的結構、重點也都隨著形勢的發展在不斷的做調整,而且引智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改革開放早期,我們因為國民的外語水平,國際交往能力相對比較弱,所以當時引進國外智力,聘請外教,教語言的外教占的比例比較高。同時隨著國家的重點項目,工農業發展的需要,我們也聘請了一些經濟技術類的專家,語言類的專家和經濟技術類的專家占的比例比較高。后來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一些高端的外國專家,特別是科技專家,無論是大學也好,科研機構也好,聘用高層次的科研的專家,合作開展科學研究,這一塊的比例在不斷的增加。
我們國家也推出了很多有關聘請高端專家的項目,像外專人才,高端外國專家項目,還有在教科文領域所開展的比如111計劃,在高校開展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等等,都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引進國外智力是兩種形式,一個是引進來,一個是派出去,派到國外去培訓,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一塊也都有很大的變化,很大的進展。包括工作派出的重點領域,都是根據國家的發展需要在不斷的調整,應該說引智工作在這30來年發展很快,產生的效益也很明顯,成果也非常多。
記者:剛剛您提到引智工作,包括引進來和派出去,派出去的海外留學人員是我國專業技術隊伍的一支骨干力量,是我國科技創新和技術帶頭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國民經濟建設不可忽視的智力資源。但是就國內現實情況而言,有一部分海歸卻成了“海帶”,您認為這些海歸人才如何適應中國的本土市場?自身觀念如何轉變?
陳化北:派出留學也是引進國外智力,到國外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現在出國留學的規模越來越大,學成歸來的,回國工作人數也在逐年的增加。因為出國留學人員情況差別比較大,學習的專業領域,回國的時機也不盡相同,所以有些人可能回國之后不一定能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出現了一種海待的現象。
我覺得出國留學應該考慮很多因素,首先出國留學到國外去要能夠適應國外的一些文化,能夠真正的學到一些真本領,有真才實學。到國外去學習,除了完成學業,拿到文憑之外,如果有可能的話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通過一定的工作對國外有更深的了解,適應國外的一些工作模式,一些文化,包括人員交往,甚至建立人脈。其實很多人回到國內不能適應,因為離開中國一段時間,對中國的現實情況了解不是太充分,不僅僅是這個原因,有的是在國外沒有學到真正的東西,包括國外工作的模式和經驗。因為他沒有國外的真才實學,甚至國外的一些經驗,在中國他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即使有的國內單位聘用他了,他能夠發揮的作用和價值是有限的,工資待遇也不能有一個理想的待遇,他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覺得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對中國國情要有很好的了解,不要有太高的期待,不要拿西方的標準來看待中國的一些事情,一定要能夠腳踏實地,結合中國國情能夠發揮你的作用。這是一個方面,即了解中國的國情,又要對國外有一定要充分了解,有很強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適應能力,這樣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可以有一個好的發展,不至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記者:最近幾年攀比風刮向了留學領域,無論財力是否夠得上,家長感覺去留學鍍個金總是好的,并且留學也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您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陳化北:留學低齡化的趨勢的確越來越明顯,初中階段、高中階段都有出去的。以前大學階段,甚至大學畢業以后出去留學的比較多,最近幾年越來越低齡化。有客觀原因,也有家庭的一些考慮,與孩子將來的培養目標密切相關。有的家長希望孩子早一點出去留學,將來在國外工作,甚至還有想將來移民國外的想法,將來想在國外發展的話,早一點出去留學,能夠把外語學的更地道,而且國外的文化能夠理解的更深,更能融入當地的社會,較早的建立人脈,對他將來在國外發展肯定還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將來還想回國內發展,在國內工作的話,可能太早出去對他將來回國適應,包括語言上,中國的文化上,對中國的國情的適應上,包括人脈上,可能都會受一些影響。這方面要客觀的看。
另外,我覺得低齡出去留學,一定要對孩子的安全進行充分的考慮。如果是父母有一方,家庭或者親屬能夠在國外陪讀,能夠有人照顧監護的話,我覺得早一點出去倒是沒有什么。如果是完全放手很年輕到國外去學習,有的可能學習沒有學好,還不斷的出現其它安全的情況,這樣的事故、這樣的例子也有,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慎重考慮。
記者:也就是說,出國留學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家庭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家整體的情況來適當的考慮。
陳化北:另外經濟因素也要考慮,比如說出去留學,特別低齡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要充足,要給他足夠的費用,學習和生活的費用,這樣他不至于想辦法掙錢打工影響學習,甚至出現一些不應該有的安全的事故。
記者: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家庭的情況來確定自己是否適合低齡留學。今天感謝陳主任接受我們的采訪,謝謝您!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