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機制環境對人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的人才環境建設已取得很大成績,但一些影響人才潛力充分發揮的現象依然存在,必須下力氣克服。
要克服急于求成現象,營造寬松自由的環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一些單位仍“鞭打快牛”、“拔苗助長”,以目標考核、職稱評定等方式急于要求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導致一些“快餐式成果”、“大路貨”出現。這迫切需要我們建立寬松的輿論環境和建立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要尊重一些工作成果周期長、易失敗的事實,給予人才充分的時間與信任,尊重學術科研規律,讓人才不再疲于應付,真正靜下心來坐自己的冷板凳,做“十年磨一劍”的研究。
要克服迷信“權威”現象,營造寬容民主的環境。在實際中,一些用人單位過于迷信學術“權威”,排斥“另類”,可能會將一些創新思想扼殺在搖籃里,難以推陳出新。因此,用人單位不應當完全迷信學術“權威”,事事以“權威”為準,惟“權威”馬首是瞻,搞論資排輩。應鼓勵人才公平競爭、民主研討,不能譏諷、排擠、打壓一些所謂“非主流”、“另類”思想,而應給予充分的寬容、尊重和理解,讓那些敢于冒尖、勇于打破常規的“出頭鳥”也有自由、平等的發展空間。
要克服過分功利現象,營造淡泊寧靜的環境。人才需要一定經費支持。但當前一些人才項目過分與經費掛鉤,導致一些人才對經費的追求代替了對成果的追求。過分追求項目經費,把一些人才從冷板凳誘惑到了名利場,使他們過于關注項目、關注經費,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導致腐敗產生,也導致了一些人才從事創造的時間和精力減少縮水。因此,不能把人才當成生產線上的計件制工人,而要讓人才的創造與科研規律掛鉤、與實際需要掛鉤、與市場需求掛鉤。要完善一些民間科研基金會、企業支持、博士后流動站等符合研究需要的社會支持機制,讓社會資源跟著真正的人才走,讓人才回歸“科研者”而不是“跑經費者”,讓學術回歸學術而不是“結項工作”。(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委組織部)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