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通過四類新型研究機構建設,把中科院的力量有效地集成起來,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分散為一個個‘學術孤島’。”
——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
“通過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建設,凝聚中科院十多個研究所及高校科學家的力量,形成研究腦科學的高端人才團隊。”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
“組建空間科學創新研究院就是要打破圍墻,使所有的相關工作能夠互通互聯。”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
去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啟動實施《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被業內人士稱作科研院所中最大膽的“改革綱領”。今年,中科院進一步推動和落實改革,將院所分類改革、調整優化科研布局作為突破口。院所分類怎么分?分類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分類改革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分配有何影響?
“兩會e客廳”邀請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左二),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左三),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左四),共同探討科技國家隊的改革與創新,訪談由本報記者趙永新(左一)主持。
分類改革,告別“學術孤島”
主持人:去年8月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了“率先行動”計劃,推出了許多重大的改革舉措。想請白院長談一下,今年將怎么樣推動落實各項改革舉措?
白春禮:今年的工作,主要抓科研機構調整。我們希望通過四類新型研究機構建設,把中科院的力量有效地集成起來,聚焦重大科技問題,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單兵作戰,更不是自娛自樂,分散為一個個“學術孤島”。一類就是卓越創新中心,主要是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進行原始創新能力的培育、提升,瞄準學術上最難點的問題,以基礎研究為主。第二類是創新研究院,主要是瞄準國家重大的戰略需求。第三類是依托大科學工程中心開展綜合研究,為國內的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提供服務。第四類是特色研究所,以其學科特色為國家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我們想先樹立標桿,試點先行。目前,前三類都已經確立了首批試點單位。卓越創新中心有4個,創新研究院有6個,大科學研究中心有2個。特色研究所的工作方案已經確定,會很快啟動。
打破圍墻,合力攻克目標
主持人:首批試點單位中包括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空間科學創新研究院。請李林院長和吳季主任分別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李林: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目標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對腦的認知功能、神經基礎這個關鍵科學問題進行解析,這是國際上最熱的研究領域。二是對老人退行性神經疾病,比如老年癡呆癥等的診治進行研究。還有就是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通過中心的建設,凝聚中科院十多個研究所及一些高校科學家的力量,形成研究腦科學的高端人才團隊,將能夠做出一些引領神經科學的重大成果。
吳季:空間科學創新研究院主要是針對國家的重大需求和重大的產業培育。中科院是我們國家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的主要發起單位之一,但是這些工作長期以來分布在不同的單位,力量比較分散。組建空間科學創新研究院就是要打破圍墻,使所有的相關工作能夠互通互聯,大家能夠合力來攻克目標,共同謀劃未來的發展。空間科學研究院主要依托三個平臺,一個是載人航天平臺,一個是嫦娥工程,第三個就是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績效為主,高效配置經費
主持人:這次改革中也涉及到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改革后的資源配置方式是否能夠促進科研經費更加科學高效地使用?
白春禮:我們這次組建四類機構,也要改革資源配置的方式。以前的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是根據各個研究所的人數給予基本的科研費用和運行費,其它費用是以申請項目的方式獲得。因此,為了改善研究生等非在職人員的生活待遇,提高正式科研人員的績效工資,研究所和科研人員就得不斷地到處申請科研課題,不管課題和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不是一致。同時,申請的項目越多,申請人就必然需要不斷地寫申請,接受評估,不是被評估就是評估別人,不能集中時間在第一線從事科研工作。
我們這次改革主要就是通過設立機構,遴選最優秀的科學家,明確科研目標和主攻方向,以績效產出為主要的指標來進行資源的配置。對這四類機構的評價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對卓越創新中心是以產出是否解決了關鍵的科學問題來評價,不把核心骨干人員的工資待遇、收入與他的科研經費直接掛鉤,對于創新研究院則看它是否滿足了國家重大需求來評價。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