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兩會人大報道組 記者 李文姬 實習生 張瑩 崔明輝)今天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萬鋼就科技改革與發展答中外記者提問。
萬鋼表示,無論是科技發展方面,還是科技改革方面,都是“蠻拼”的。新能源汽車,到去年年底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2萬輛。今后,政府各部門不再介入項目管理,科技成果要進入科技體系向全社會公布。
科技發展科技改革 都是“蠻拼”的
記者:去年,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推進科技改革和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多實質性的進展,所以請您分享一下過去一年的感受。
萬鋼:2014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科技改革發展過程當中極不平凡的一年。去年中央、國務院常務會專題研究科技工作達到15次之多,這說明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無論是科技發展方面,還是科技改革方面,都是“蠻拼”的。
首先,基礎研究是“蠻拼”的。我們在生命科學和基因工程方面有新的重大突破,為未來人類疾病的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鳥類起源的研究成果列入了《科學》雜志的十大科學突破。在新型鐵基超導材料、暗物質實驗室等方面都有重大成果。總的來說,我們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納米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們的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總量保持第二,被引用的數量提升到了第四位。國內的有效發明專利預計達到66萬件,同比大幅增加。
中國科學家用他們探索科學所獲得的新知識,為世界科學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我們的戰略高技術研究是“蠻拼”的,“天河二號”連續四年居世界超級計算機的榜首,航天探月按計劃順利進行。
“高分二號”衛星提高了中國民用遙感水平。“快舟二號”成功升空,也提升了我們應急觀測的能力。深水鉆井平臺、深海探測獲得高產油氣流。“蛟龍號”持續進行遠洋的深海科學探索,無人潛水作業系統實驗成功。雜交水稻百畝均產量超過1000公斤,又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中國云的研發,形成了系統解決方案,支持著阿里、百度等的云服務。
我們的產業發展是“蠻拼”的。當年,高鐵突破十大科技難關,實現了從時速250公里到380公里的提升,現在開始在祖國大地上行駛,并走出了國門。相關技術持續發展,開展了譜系化、智能化的產品研發,并且運用在城際快車、地鐵等各個方面。
去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2萬輛
萬鋼:新能源汽車,到去年年底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2萬輛。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使我們多年研發的成果進入了產業化的階段,去年就有近8萬輛在市場上銷售。同時,租賃等新的商業模式也挺給力的。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多個重要指標增長都在30%左右,綜合競爭力快速提升。中關村還是我們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先行先試的區域,很多好的有效的措施正在向全國推廣應用。
115家高新區的總收入同比增長了15%,研發投入、企業專利、新產品的產出都占了全國企業的1/3左右。從2006年開始,中長期規劃開始實施以后,設立了一批重大專項,重大專項的任務落實也是“蠻拼”的,進入國際主流的國產CPU,操作系統整機進入小規模的生產,介質刻蝕機等高端集成裝備不僅裝備了我們的產業,也向國外出口。數控機床的產品銷售和應用新增的產值達到170億元。
剛才我提到了4G網絡,發牌以后,我們國家已經是全球最大的4G網絡了,TD-LTE的用戶超過了7000萬戶。第四代高溫“氣冷堆”工程的建設正在順利的推進。
糧食豐產科技累計增產4302萬噸
萬鋼:農業科技創新也是“蠻拼”的。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超過了56%,為糧食的“十一連增”和農民的持續增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在“十二五”期間,累計增產糧食4302萬噸。正在全面推進的渤海糧倉科技工程主要解決中低產田、鹽堿荒地的改造提升。種業科技方面為農業的良種使用率提高打下很好的基礎。
科技惠民的工作也是“蠻拼”的。創新醫療器械的示范應用達到了十余萬套,一大批產品成功實現了國產化應用。重大疾病的協同研究網絡有覆蓋到鄉的預警預報系統,有一系列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醫院重點實驗室所進行的研究發揮作用,特別是新醫藥的產業聯盟也開始發力,有效支持了登革熱、埃博拉、H7N9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
大眾創新創業也是“蠻拼”的。僅僅在中關村去年每天就有4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誕生。科技改革也是“蠻拼”的,去年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改革、科技項目經費管理、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成果轉化、中關村試點政策的推廣、科研基礎設施向社會開放、科技基礎制以及院士制度改革方面都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的出臺,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有千千萬萬科技專家包括兩會的人大代表、委員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措施。我們各級科技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也十分給力。
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取得進展
記者:2014年被稱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破冰之年”,特別是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已經全面啟動。全社會特別是科技界對此十分關注,能否具體說一下改革的進展?在推進改革的過程當中,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
萬鋼: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的直接推動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的科技體制改革,勇破堅冰、高速前進,打響了一場勇闖“深水區”、敢啃硬骨頭的攻堅戰。
我剛才列舉了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科技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社會開放等等一系列改革。我主要向大家介紹兩項重要改革的進展,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兩個方面。一是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管理的改革,二是關于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改革。
萬鋼:中央財政的科技資金和近百項科技計劃分40多個部門管理,客觀上的分散造成了重復、封閉,影響了效率,資源碎片化問題突出,多頭申請、跑項目的負擔特別重。今后每個科技計劃都由一個高層組成的戰略評審和綜合評審委員會做出戰略決策咨詢,科技項目具體評審由專業機構進行,政府各部門不再介入項目管理,科技成果要進入科技體系向全社會公布。
廣大科技人員也多次提出這個問題,多頭申請、跑項目的負擔特別重。這個問題中央領導有很明確的批示,要求在保持財政對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時,全面提高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率,科研資金要進一步整合,不能分割和碎片化。
所以,這次關于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重點,就是針對科技計劃進行頂層設計,強化分類資助。逐步打破條塊分割,加強統籌協調,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以目標和績效為導向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體制,使國家科技計劃更加聚焦于國家目標,更加符合科技創新的規律,更加高效配置創新資源,更加強化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最大限度的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
文/兩會人大報道組
記者 李文姬 實習生 張瑩 崔明輝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