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彬
近期,正是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面試階段。各高校和研究所里,導師們也在忙著選擇自己下一屆的“弟子”,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耀也不例外。但是,一番考查下來,雖然對自己招到的學生比較滿意,但徐耀的心里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小失落。
原來,徐耀從事的研究屬于物理和化學的交叉學科,但大類屬于化學范疇。因此,他的招生范圍也被限定在了化學專業。多少年來,他都希望能招到一名物理專業學生做自己的碩士研究生,但這個愿望卻始終沒有達成。
“我這里的工作帶有跨學科性質,對于有興趣的人來說很有挑戰性,但我根本招不到跨學科的研究生,這是由研究生招考制度的弊端造成的。”在一篇博文里,徐耀對自己的遭遇作了如是表述。
難招的學生
其實在求學階段,徐耀自己就是一個“跨學科”的學生。
“我在本科學的是物理,在考研時轉學化學。”徐耀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當時參加研究生考試時,需要準備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和結構化學在內的五大科目的考試,這些參考書摞在一起有兩尺高。
“這就是問題。”徐耀表示,目前我國研究生的招生是按照學科類別劃分的,但跨學科研究往往需要借鑒其他的學科內容,需要從其他學科吸收人才。在目前學科壁壘還很森嚴的情況下,這是很難做到的。
比如,徐耀想招一名物理專業的學生,而他所在的研究所的招生范圍并不包括物理專業。同時,由于報考他的研究生需要考查大量化學專業知識,也很難有物理專業的學生跨專業報考,這也就導致了徐耀多年來難以達成自己的心愿。
事實上,徐耀的經歷并不是個例。跨學科專業招生難算得上是一個普遍現象。
比如,早在201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國屏在訪談中就表示,他的一項研究工作是利用基因組方法和系統生物學的理念來研究中醫中藥的機理。為此,他每年都希望能招到合適的研究生,但在招生中卻遇到很大困難,學中醫的學生往往缺乏分子生物學的基礎,而學分子生物學的學生通常不了解中醫中藥,更沒有興趣研究中醫中藥。所以,報考的人很少,考上的更少。
“我非常想培養這種交叉學科型的學生。創新儀器設備的研發、生物信息技術發展都需要學科交叉型的人才,但在目前的招生體制下太困難。”趙國屏說。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這一矛盾呢?
僵化的模式
杭州師范大學認知與腦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臧玉峰所研究的領域涉及醫學、信息科學和心理學三個學科。因此,他對于跨學科人才的需求同樣很大。但比起徐耀,臧玉峰顯然幸運得多。
“根據我們學校的規定,我可以把手中的招生名額掛靠在校內任何一個學院,依托他們進行招生。”采訪中,臧玉峰解釋說,比如今年他想招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可以將這一招生名額放到計算機學院。“因為名額是我自己的,并不妨礙計算機學院的正常招生,但我又招到了自己想要的學生。”對于學校的這種政策安排,臧玉峰很滿意。
不過據他所知,國內有類似靈活政策的學校“不是太多”。
由于臧玉峰所在的學校本身擁有的專業較多,可以采取這種“掛靠”的方式解決跨學科招生的問題。但對于徐耀所在的研究所,這種方式就不太合適了。而對于如何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徐耀也有這樣一番思考。
“對于招生而言,現行的按照學科設置招生的模式應該僅僅作為一個指導,而不應是絕對的限制,導師應該在招生中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徐耀說,同時可以把研究生入學考試取消,或者學習美國的GRE模式,對考生作簡單的綜合測試,考查其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即可,不做過多的專業考試要求。
在美國考查時,徐耀發現,美國高校本科生在大三或大四期間,如果對科研感興趣,就可以到教授的實驗室“實習”幾個月。這期間,實驗室成員會共同評價該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學生也會考慮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如果雙方都滿意,學生在畢業后就可以到實驗室讀研究生。對于這種方式,徐耀十分欣賞。
而對于美國的這種招生方式,臧玉峰也表達了幾乎同樣的態度。“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美國的模式,至少拓寬一下研究生的入口,這樣才有利于學科之間的交叉。”
缺位的導師
“跨學科研究為何難以發展?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導師找不到跨學科的學生,很多課題很難安排合適的人做。那些知識你會的我也會,你不會的我也不會,根本交叉不起來。”采訪中,徐耀發出了如此感嘆。
然而,如果真按他說所,降低研究生的入學門檻,甚至于取消研究生入學考試,那么如何保證研究生的入學質量呢?
對此,徐耀有著自己的解釋。
“按照我的設想,招生部門的主要職責應是通過計算導師的經費數量,核定其在一定時期內研究生的總量。在此范圍內,導師獲得足夠的招生自主權。當然,在賦予導師權力的同時,也要讓其擔負相應的責任,如要求其在課題申請上更負責任,在學生的畢業問題上更加用心。在‘權責統一’的模式下,相信導師會認真負責。”徐耀說。
事實上,對于導師在研究生招生過程中的“失位”,多年來已經有不少業界專家學者進行了口誅筆伐。
2011年,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學大三學生劉路成功破解。為了讓劉路能提早讀研,中南大學邀請了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向教育部寫信推薦請予以破格錄取。對此,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就曾撰文指出,我國目前實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雖貌似公平,但在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導師卻處于缺位狀態,因此造成研究生培養雖實行導師制,但導師并不對招來的學生質量負責。
“要提高我國大學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就必須構建真正的導師制,這就要給予導師充分的招生自主權、培養自主權。”熊丙奇表示,在這一過程中,或許會出現少數導師濫用自主權的情況,對此,只需通過實行學術同行評價,并強調學生的選擇權,就可加以治理。這樣的導師也將很快失去生存的空間,并被學術圈淘汰。
今年,徐耀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招生,他苦苦尋覓的物理專業學生依然沒有找到。或許只有等熊丙奇口中的“招生自主權”真正落實,他的這一愿望才能實現。只是,那一天何時才能到來呢?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