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號發表在《PLoS生物學》上的一篇論文稱,美國科學家每年在不能重復的基礎生物醫學研究上花費280億美元。
斯坦福大學流行病學家John Ioannidis稱,該項研究推動了不可重復性研究問題的進一步討論,但這個結論帶有不確定性。論文第一作者,非營利性組織全球生物標準協會會長 Len Freedman認為,盡管不能確定不可重復性研究問題的嚴重程度,但這項研究是有價值的。
Len Freedman和他的同事給不可重復性研究下了一個廣泛的定義:任何問題或遺漏進而導致實驗結果不可重復。研究人員從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手冊、生物試劑、參考資料及數據分析等方面來研究不可重復性研究問題。該研究團隊并沒有研究個人已發表論文是否可重復,而是從可以導致不可重復性研究的因素入手,權衡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進而來估算整體的不可重復率。
該論文的共同作者,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家Iain Cockburn認為,該項研究受限于可利用數據的數量和質量。
總的來說,該研究團隊發現,對不可重復性研究貢獻最大的是劣質材料,占36%,緊隨其后的是實驗設計,占28%,數據分析占26%。研究分析總體的不可重復性研究比例為53%,但實際的比率可能在18%到89%,使每年潛在的損失為100億到500億美元。
在過去的十年間,關于生物醫藥可重復性研究的擔憂持續增加。200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科學期刊更傾向于刊登陽性的結果。制藥公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試圖重復一些論文的結論,但失敗率達到75%。
面對這些問題,一些研究機構已經開始采取措施。比如美國NIH要求期刊采取措施來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重復率。(科學網 趙河雨/編譯)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