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是一個草根和精英都可以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重新起飛的大時代。在這個大時代,人才工作應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人才工作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樹立大數據思維,加快推進人才資源數字化建設。互聯網時代,信息和數據成為核心競爭力,人才資源的數字化建設,不僅是未來人才價值表達與實現的基礎,更是民族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共享人才的基礎。一是數據采集要“全覆蓋”。加強人才數據庫建設,針對不同人才群體設定相應的采集標準,形成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客觀鮮活的人才數據集,建好人才銀行的“數據金庫”。二是數據連通要“無阻礙”。加大公務員管理、干部檔案、人力資源統計、兩新組織等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及時有效地集合體制內外人才,形成新的數據“島鏈”。三是數據價值要“大解放”。按照國家人才信息數據開放標準,開通公眾賬號、辦好門戶網站,推動技術成果、人才信息等數字化傳遞和交易,通過“按需取量、按量收費”方式,降低人才開發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樹立平臺思維,增強與發達地區共享人才的能力。互聯網和高鐵時代的到來,推動形成O2O人才流動模式,為貧困地區應對發達地區人才“虹吸效應”、共享人才提供了可能。一要以用為本,念好“借”字訣,淡化人才所有權。不搞“占有式”引才,鼓勵各地各單位緊緊依托產業和項目,柔性引才、借才借智,走人才共享之路。二要按需取才,念好“鑒”字訣,提高人才利用率。不搞“囫圇式”用才,突出用人單位主體地位,結合實際需要引進用好人才,做到用當其時、用當其位。三要以才聚力,念好“嫁”字訣,提升人才附加值。不搞“孤立化”待才,加大博士服務團、“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等人才重點項目實施力度,加強掛職干部的聯絡服務,努力實現“一個人才到來、一支隊伍支持”的效果。
樹立開放思維,用“全球化”的視野打造“新環境”。在“全球化”時代,要以更高遠的眼光、更包容的態度、更開放的理念,努力打造人才發展的“新環境”。一要推進人才制度創新。圍繞“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以人才政策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探索推行體制內外人才順暢流動和科技人才兼職兼薪途徑。二要推進人才政策創新。不斷創新完善政策體系,探索建立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以財富效應激發聰明才智。三要推進人才服務創新。全面落實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和領導聯系專家人才工作制度,做好專家思想聯系和服務工作,加大人才發展資金投入,暢通引才“綠色通道”,以“全天候”即時服務創新保障人才生態。
樹立跨界思維,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融合。以互聯網為平臺形成“人才圈”和“產業鏈”,讓人才共生和產業融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生態。一要在復合型人才培養上下功夫。面向“互聯網+”融合發展需求,鼓勵地方各級政府向社會提供“互聯網+”基礎知識和應用培訓,探索建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企業人才交流等合作機制,加快推進“互聯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二要在發揮人才團隊作用上下功夫。大力推行特色產業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分類組團”、名師工作室等人才發揮作用的新模式,充分發揮人才團隊對人才培養的聚集效應,培養鍛煉產業融合發展的急需緊缺人才。三要在加快產業融合發展上下功夫。加強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傳統產業的人才承載能力。充分發揮“百人計劃”專家等高層次人才作用,大力培育高新科技產業,做到“辦起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培養一批人才”,以“人才圈”支撐“產業鏈”,推動關聯產業在融合共生中做大做強、共贏發展。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