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論點 > 基金委主任楊衛: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

關注微信

基金委主任楊衛: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

時間:2016-01-22來1源:人民日報 作者:劉詩瑤 趙永新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科技界高層談創新①)

——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

本報記者 劉詩瑤 趙永新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2日 20 版)

蔡華偉制圖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作為“十三五”時期必須牢固樹立的五大發展理念之首,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怎樣在全面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如何清除、思想藩籬如何拆掉?科研經費如何高效使用?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現象如何杜絕?如何為科研人員創造潛心科研的自由空間?怎樣讓知識產權保護不再難,使創新主體的創新勞動獲得應有的收益?

圍繞這些熱點話題,本報記者日前獨家采訪了我國科技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請他們暢談打算,敬請關注。

——編者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創新是創新驅動的供給側,而創新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供給側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基礎研究能發揮什么作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從供給需求關系、新常態下經濟形勢、創新與生產力這三個角度具體說明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基礎研究是根本“供給側”。“基礎研究是‘供給側的供給側的供給側’。”楊衛這樣定位。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創新是創新驅動的供給側,而創新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供給側。”楊衛從“供給”角度出發,對四者關系進行了層級分析。經濟三駕馬車“外貿、投資和內需”的結構比例發生變化,需求側的變化要求供給側作出適應性調整。創新驅動積蓄著長遠發展的原動力,能夠支撐和引領新經濟,屬于“供給側”。而創新驅動由“創新”和“驅動”兩部分構成。創新通常由高校、研究所和企業的專業人員承擔,而驅動則由政府、企業管理層和金融投資者主導。創新涵蓋多種科學研究,而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是無可替代的“源頭供給”。

“追本溯源,穩固經濟社會發展基石,筑牢國家科學技術大廈,需對基礎研究實行長期穩定支持和超前部署。”楊衛說。

其次,基礎研究是適應新常態的有效途徑。

“用基礎研究引發可產生鏈式反應的科學突破,可延續甚至突破經濟新常態。”楊衛結合經濟新常態特點,強調“用需求牽引發展”。他進一步說明,當前科技創新多呈點狀、分散狀和漸進式,星羅棋布,各自為政。目前缺乏爆發式進步,像“核物理”一樣激發鏈式反應,帶動全局變革。“科技創新在經濟新常態中肩負引領作用,它往哪里領,經濟就向哪里流。”楊衛舉例,正是大數據技術的突破,才帶來“互聯網+”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適應和引領新常態,要靠基礎研究帶來的科技變化,如果真的出現顛覆性的鏈式反應成果,就有可能突破新常態。”

再次,基礎研究是實現創新的最高階段——源頭創新的唯一途徑。

“如果總按別人的路線走,永遠追不上別人,我們要做自己的路線圖制定者。”楊衛認為,基礎研究是實現生產力超車的唯一途徑。他將創新分成四層“階梯”:管理型創新、開發式創新、技術型創新和源頭式創新。這四個“階梯”自下而上,難度增大,對生產力的推動逐級提升。第一種管理型創新,只是從別國引進科學技術,進行管理效率上的創新;第二種開發式創新對別人的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或集成式創新,但不涉及新的技術突破;第三種技術型創新是突破關鍵性技術,技術是自己的,但沒有涉及科學層面的原理創新,其源頭知識來自他人;而最高“階梯”——源頭式創新,真正是從基礎研究衍生出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科學突破。

“就像比賽跑步,想要超過前面的選手,就要換一個跑道‘彎道超車’,沿著別人的軌跡追,怎么可能追上去?”楊衛認為,憑借勞動力和管理優勢拿下“世界第一”難以持久,想要實現源頭創新,在科學和技術上領跑世界,就必須依靠基礎研究。

在這種創新發展的歷史機遇面前,科學基金承擔著支持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培養人才和團隊、推動學科交叉等重要職責,是全面培養源頭創新能力的主要戰略支撐。

基礎研究數量質量同步攀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怎樣科學判斷我國基礎研究的現狀?

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4年達到626億元,十年來年均增長保持在20%以上。研究產出數量與質量同步攀升,科技論文總量連續多年居于世界第二位,2005年至2015年9月,我國論文共被引1287萬余次,高被引論文(引用次數居世界前1%)15011篇,均居世界第四位……楊衛用一系列數字概括了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狀況。

在他看來,這遠遠不夠。基礎研究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整體實力差距體現在“三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少,引領科學潮流的大師級人物和世界級科學家少,基礎研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少。

據楊衛介紹,國際科研機構每年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在全球研究地圖中溯源出100個新的爆發點。“前兩年,中國僅有1個‘創新源頭’,2015年也不過只有三四個而已。”

楊衛指出,基礎研究正在進入從量變到質變、從點的突破到全面提升的發展階段。2015年,中國論文的數量占到了世界總數的18.6%,而中國高水平論文(引用率在前千分之一)比重快速上升到世界同類論文的21%,甚至超過了數量占比。中國除了化學、材料、工程等優勢學科之外的領域,也在慢慢開花結果。這些都是基礎研究進入提高期的征兆。

力爭到2020年實現“總量并行”,在投入、產出的總量上與科技發達國家相當

為了縮小差距,基金委提出了與科技發達國家實現“三個并行”的發展目標,奠定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科學基礎。楊衛詳細解讀了“三個并行”的深刻含義。

“總量并行”,是指在投入、產出的總量上與科技發達國家相當。楊衛指出,基金委對此進行了目標量化,例如在經費投入方面,基礎研究經費占R&D(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比例爭取由目前的5%左右達到10%;國際合作交流經費達到與合作對象大范圍等同體量。論文總量方面,與美國差距進一步縮小。論文影響力方面,論文總被引用數達到全球第二;有1—3個領域達到第一;前1%高被引論文作者占全球10%;篇均被引數接近世界均值。

“貢獻并行”,指在學科發展主流方向的形成過程中有中國科學家里程碑式的貢獻。楊衛著重強調了“里程碑”的含義。“里程碑式貢獻不一定是源頭貢獻,學術發展是有學術鏈條的,里程碑就是鏈條上的一個個關鍵節點。”他用鐵基超導技術加以說明,雖然其發現的源頭并非來自中國,但中國研發出溫度最高的鐵基超導,并對跟進的研究有優勢的影響力。《科學》雜志評述“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國。”這就是里程碑式的貢獻。

基金委對“貢獻”也進行了量化規劃,比如熱點研究方面,每年涌現10項左右里程碑式的學科前沿工作;熱點論文排名第二;主導5%以上的學科前沿熱點形成。人才團隊方面,擁有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學科全球前50位科學家占比進入前4名等。

“源頭并行”,是指中國對世界科學發展有重大原創貢獻,有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源頭創新工作。這也就是“創新第四階梯”——源頭式創新的發展目標。

科學基金將加大對源頭創新的扶持力度,爭取面向世界科學前沿每年涌現3—5項具有原創意義的重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學科高地性質的研究中心,產出一批從原創到應用、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成果。

“這‘三個并行’是對我國基礎研究數量和質量水平提升的整體表征,在國家創新能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各項‘并行’的實現程度有所不同,是一個積疊、漸進的循序發展過程。”楊衛希望,在2020年實現“總量并行”,于2030年達到“貢獻并行”,并不斷加快“源頭并行”的追趕步伐。

基金委將更加聚焦基礎,更加聚焦前沿,更加聚焦人才

為早日實現“三個并行”目標,楊衛認為應當從資助格局、人才培養和制度管理等方面下大力氣,提高自主效益,盡可能“把好鋼用到刀刃上”。

首先,打造差異化的資助格局。基礎研究領域廣闊、項目眾多,遵循科學規律、加強分類管理是新時期提高科學基金資助效能的必然要求。“一項研究,無論是基于基礎探索還是市場應用,無論是基于個人自由探索還是國家地區意志,無論是希望共享開放還是嚴格保護,都能在科學基金的資助體系內找到位置。”楊衛強調。

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科學基金實施差異化的資助。對于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充分尊重科學家的學術敏感,擴大自主選題空間,鼓勵自由探索;對于體現國家重大戰略目標的基礎研究,引導科學家在關系國家發展命脈的戰略必爭領域攻堅克難;對于面向全球性挑戰的基礎研究,科學基金會推進高水平國際合作,用好全球創新資源,服務人類進步;對于滿足區域或行業發展特殊需求的基礎研究,科學基金會發揮“育種”作用,加強與地方政府、產業部門的協作,通過指南引導科學家深入研究,促進知識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有機結合。

人才,是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中屢屢被提及的字眼。“創新的主體就是人才”。青年科學基金、地區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海外及港澳優秀學者項目、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在楊衛看來,對人才的扶持基金數目很多,但是急需完善資助譜系,優化支持機制:一是理順人才成長鏈,在支持數量和強度上達到優化配置;二是促進人才支持公平化。最大限度避免“很多項目重疊交叉,常出現一個人同時申請到很多基金支持,但有的人卻一分錢也拿不到”;三是力避用“行政級別”的方式設立人才層級。“如果根據類似于行政等級的方式劃分人才層級,很可能支持不到真正有才的人。”他建議適應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生涯階段人才成長規律,發展多樣化人才資助模式。

通過三個“更加”,讓資助更有效。“更加聚焦基礎,更加聚焦前沿,更加聚焦人才。”他介紹說,除了繼續加大經費投入,還要著力從內部管理入手,“建設評審制度公正、績效回報豐富、全球視野開闊、管理服務高效、資源總量宏大、資助譜系多樣”的卓越科學基金管理機構。例如,科學基金已經對資助經費進行調整,將經費劃分為直接經費和間接經費,間接經費與受資助單位的信用等級直接掛鉤。

“簡單說,在將來,一個依托單位的信用等級越高,就能配套得到越大比例的間接經費。”楊衛解釋道,而信用等級和財務管理水平、學術誠信記錄、項目評審結果、公開提交報告相關,這也是科學基金進行誠信約束的手段之一。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