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批高校落戶京郊之后,一直堅守市中心的中央戲劇學院已經轉移昌平,中央民族大學已經確定轉移北京豐臺王佐鎮,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也已選址昌平,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已經或將要落戶房山區。
聞此,我既驚訝又不解。驚訝的是,在我們還沒有對首都的功能和文化之都的定位有更加深刻認識的時候,怎么能急匆匆地將大學轉走呢?不解的是,把最不該轉走的文化標志——大學轉走了,文化之都又何談文化呢?
我手頭沒有統計過英國倫敦有多少家大學要從繁華都市搬遷到郊區,但是,相關的一則報道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思考。近幾年,英國一批名牌高校如拉夫堡大學、紐卡斯爾大學、考文垂大學、諾森比亞大學、桑德蘭大學倫敦校區、格拉斯哥卡里多尼亞大學等,都紛紛進入英國首都倫敦設立分校區。就連大名鼎鼎的利物浦大學,也在倫敦設立校區。這些大學之所以這樣做,給出的理由是:選了倫敦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有更多的跨校間的學生交流,比如每年的各種跨校活動、party等,以及更多更豐富的周末和課余活動。報道稱,這些學校贏得了世界各國不少留學生。
再比如,美國的一些高校如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布朗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及芝加哥大學,都位于大都市;而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及斯坦福大學,相對位于高科技園區、郊區或鄉村。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學校都在自己的園區內堅守,不盲目擴大地盤,也不隨意搬遷。
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以國外這方面的做法看;無論從城市的文化定位上看,還是以當下大學的實際看,大學都是城市一道不可磨滅的風景線,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文化地標。毫無疑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都已成為享有盛名的京都一景。出入大學的學子來來往往林林總總,無疑帶動起城市的文化氣息。反過來,城市也滋養他們靈魂和行為,少了這些城市中的精英,城市文化何以提升?
另外,學校在城市中辦大學,對人才的多元性、立體化培養也大有裨益。比如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只有流連在城市的劇場,觀察街頭巷尾的世態,才會有更豐富的生活感受。美術學院的學生只有流連在藝術殿堂、博物館中才能獲得不一樣的啟發。可以說,大學辦在城市中,生根發芽,既點亮了城市文明,又被城市文明影響,相輔相成何樂不為?
有人說,大學外遷,這是大學擴招的必然需要,我不同意。就我國高等教育總的發展趨勢來看,大學的規模可能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予以控制。今后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無疑是以提高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為主。秉持這樣的理念,就應當控制現有大學的發展規模、招生數量和盲目擴招,建設更加多樣性、多元化的大學,而不僅僅是在原來大學基礎上的簡單疊加。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應該在適當地方建立新的大學,開辟新的大學城,使北京這樣的城市,城內城外結合,文化氣息貫通。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