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柏林3月11日電 (記者 彭大偉)上世紀80年代,題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曾在中國掀起科學熱。眼下,隨著“引力波”、“阿爾法圍棋對弈李世石”等新聞一夜爆紅,科學熱在中國民眾心頭重現。
如何理解新一輪“科學熱”?引力波的探測由歐美主導,中國在重大科學領域能否奮起直追?中新社記者11日就此專訪了此次完成引力波探測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觀測站)實驗組成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又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博士后邵立晶。
邵立晶在中國北京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于2015年9月加入LIGO,并參與到此次引力波的探測發現進程中。
在邵立晶看來,引力波的發現可謂是耗時一整個世紀的科學之旅,“從愛因斯坦1916年提出引力波,到2016年宣布探測到引力波,這中間剛好一百年。”
事實上,邵立晶作為LIGO合作組成員,比世界上大多數人得知這一消息早了近半年。
“作為LIGO成員,從去年9月中旬知情到現在,連向內人和女兒都沒泄密,也是夠拼的。”今年2月,當這一重磅消息總算放出后,邵立晶不無調侃地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寫道。
談及引力波的被探測到,邵立晶坦言,“主要是美國與歐洲合作,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不斷地資金與人才投入的一個結果。”
令他欣慰的是,中國已經決定奮起直追。日前,中國科學院發起了空間探測引力波的“太極計劃”,中山大學亦發布了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路線圖。
身在海外,邵立晶也一直在密切關注國內上述進展,他還實地探訪過中國貴州即將建成的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項目(FAST)。
據他介紹,中國的引力波探測方案正在討論中,今后有可能通過發射三顆衛星的形式,以比美國放置在陸地上的兩個探測儀更宏大的尺度去探測引力波,“這樣的好處是在不同的引力波波段上互相有驗證關系”。
對于中國的太空科研計劃,也存在不同聲音。有質疑認為,中國目前還有大量貧困人口,是否有必要將巨額資金投入這些“虛無縹緲”的領域?
針對這些觀點,邵立晶認為,從事重大科學探索是否“合算”,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整體布局,“是平均用力,想著把大家從貧困線中一起拉出來,還是先發展一些先進的科技,通過科學上的某些東西去造福更多貧困人口。”
他舉例指出,先投資在科研領域并取得突破,也許對全人類中的貧困人口會更有益,譬如能夠顯著提高糧食產量的雜交水稻技術。
此外,類似引力波的重大科研項目,其持續時間極長、涉及學科廣泛,從而帶來非常多的衍生產品,這些產品有的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比如我們現在使用的互聯網,就是日內瓦希格斯玻色子項目發現的合作組的技術所衍生的。”邵立晶還舉了一個更加日常的例子,人們每天離不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能實現米級的精度,竟然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有關,“如果只有狹義相對論,那精度一天累積會偏將近100米,而且天長日久,誤差會累積。”
“歐美啟動引力波項目的1970年代,那時的中國還很貧窮,現在的中國和當時已經完全不同了,我們可以向歐美叫板。”邵立晶認為,中國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應該更多地參與全球重大科學研究前沿的階段。
展望未來,邵立晶認為,中國與歐美科學家及機構在這類重大課題上將更多的是合作大于競爭,“可能采取一種分工合作的模式”。(原標題:參與引力波探測華人科學家:中國到了突破性發現的時候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