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立項題目越大越好,實驗室建設大樓越高越好,課題組人越多越好……基礎研究領域的‘貪大求多’現象值得警惕。”前不久,地質學界的知名科學家楊文采院士在接受采訪時不無憂慮地說,基礎研究不是搞工程,“人海戰術”往往會適得其反,造成人財物的巨大浪費。 楊文采先生的憂慮不無道理。眾所周知,基礎研究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屬于側重自由探索、充滿偶然性的智力探險,而非重復性的簡單勞動。對于大多數基礎研究而言,最需要的是集智慧、熱情、勇氣、堅韌于一身的“探險隊長”和精干的小分隊、必要的科研經費、儀器。
回顧近現代科學史就會發現,多數重大發現是由這樣精干的小分隊完成的:無論是相對論、黑洞學說的提出,還是基因、青蒿素的發現,靠的都不是“人海戰術”。即便到了科學研究越來越倚重儀器設備的今天,依然是“人比物重要”“質比量重要”。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的杰出貢獻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布萊恩·科比爾卡,其實驗室當時只有七八個人;去年因創造病毒入侵與反入侵研究體系而當選新科院士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每年只招2個碩士(博士)研究生。當然,少數需要依賴大科學裝置的探索性項目,因為需要一定的輔助技術人員,其課題組體量可能相對大一些,但也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與基礎研究不同,機制和原理已經搞清、技術路徑已經明確的技術工程類項目,諸如探月、載人航天、大飛機研制、新藥創制等,因為需要多兵種聯合作戰、協同攻關,所需要的經費、儀器和人員比基礎研究要多出很多,“做大做強”也有其合理性。
大團隊、新大樓、大設備的初衷當然是大產出和高回報。這種追求“短平快”“大干快上”的思路必然會給科研人員造成很大壓力。論文要搶著發,成果要趕緊出,科研人員被迫像工程建設般追趕進度,難免會出現“為了交賬而交賬”的敷衍了事。事實上,在一些重大科技項目上,大投入并沒有帶來大產出,量變也未必能催生質變;數量龐大、良莠不齊的論文制造了表面的繁榮,獲得國際認可的重大原創成果仍然不太多。
之所以出現用工程思路指導基礎研究的現象,主要原因有二。一個是科研的過度行政化,某些主管部門好大喜功,熱衷于用“大工程”吸引眼球、博取政績;二是沒有認清或尊重基礎研究的基本規律,把“做深做透”的基礎研究與“做強做大”的技術工程混為一談。無數事實說明,論文數量堆不出諾貝爾獎,人海戰術搞不出重大發現,指導基礎研究不能“工程化”。此外,考評體系也不能“工程化”。考核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團隊或實驗室,大樓面積、設備數目、團隊人數、論文總數等“數字”比重不宜過高,其團隊有無頂尖科學家、學術貢獻是否能真正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才是關鍵。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許多重大研發計劃、科學大工程、大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論證、立項、實施。期待有關部門和科技界切實尊重科學規律和技術規律,摒棄“貪大求多”的思想,把寶貴的科研經費配置好、使用好。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