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家“人才”專家聯誼會會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
“時隔21年再次來到開封,沒想到開封發展得這么好,感到開封更加開放、更加繼往開來。開封過去10年經濟社會發展尤其好,我很為開封感到振奮。”4月17日下午,國家“人才”專家聯誼會會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接受記者采訪時首先從一個河南人的角度談了他對開封的印象。
施一公是一位在鄭州出生、在駐馬店長大的河南人,小時候雖然沒有來過開封,但對開封很是向往。“小時候因為沒到過開封,對開封的印象很模糊,但知道開封是古都,覺得開封一定很漂亮、很美好。”1995年,他終于如愿以償來到開封。“當時我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后第一次回國,就帶著夫人從鄭州出發到開封、洛陽游玩,對開封的印象尤其好。”施一公回憶,當時他帶著夫人游覽了開封著名的鐵塔,品嘗了開封的美食小吃,感受了開封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開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施一公說,2008年,經中央批準,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啟動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俗稱國家“人才”,希望用5年~10年引進幾千名在海外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學術信譽或者在企業界擁有一定地位的高層次知識分子、高層次專家回國(來華)創新創業。國家“人才”從2008年年底實施至今,共引進5208位專家。這些專家大部分是學有所成的科學家或身懷絕技的企業家、創新人才,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著智慧和力量。2011年1月15日,國家“人才”專家聯誼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自成立以來,聯誼會一直遵循“聯誼交流、協同合作、建言獻策、服務社會”16字方針,積極履行自身職責,成為會員間聯誼交流的紐帶和會員服務社會的橋梁。
今年,聯誼會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為重點工作之一。施一公說:“在聯誼會的16字方針中,落腳點是服務社會。回國的專家都是創新創業方面的人才,人才最終要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聯誼會成立之初就把服務社會作為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所以我們鼓勵我們的專家和地方的需求對接,把自己的才智用在地方的發展上。”
施一公表示,聯誼會和開封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也印證了聯誼會服務社會的方針。他希望通過協議的簽訂,讓聯誼會的專家知道在美麗的河南有一座美麗的文化古城叫開封,它正在煥發青春,很有吸引力,希望專家能夠多到開封來走一走、看一看,不僅感受歷史文化之旅帶來的愉悅,而且考慮把開封作為他們下一站創新創業的選擇,在開封實現創新創業夢想。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