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明
■本報記者 陳彬 通訊員 呂東光
世界一流大學雖然綜合性的居多,但多科性的一流大學也不少,在“求全”與特色之間選擇,無疑特色才是最重要的。
2015年底,國務院正式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對高校以及學科建設明確提出了“雙一流”的任務要求。自此,“雙一流”作為高等教育界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其熱度一直延續至今。
應該說,對于中國高校,尤其是國內頂尖高校來說,“創世界一流”其實是一個已經被喊了多年的口號。然而,此次在國家頂層設計中作出“雙一流”的戰略部署,對于目前國內高等教育又有著怎樣不同的重要意義呢?高校本身又該作出哪些努力和變革?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了大連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東明。
“雙一流”代表教育供給高度
對于“雙一流”在宏觀層面上的意義,郭東明表示,“雙一流”既是我國由大國變強國的必然需要,同時也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在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過程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既是教育全過程的重要‘收口’環節,也是教育總供給的重要‘出口’環節。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代表教育供給的一種高度,也必然催生社會發展的一種新高度。”郭東明說,客觀來講,目前我們還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改革的重要動因。因此,高校應以深化改革為內生動力,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在服務與貢獻中“爭創一流”,完成新的跨越。
然而,要彌補這樣的差距,首先需要明確的一個概念是:什么樣的大學可以被稱為“世界一流大學”,什么樣的學科又可以被稱為“世界一流學科”?
對此,郭東明表示,世界一流大學總體來說具有這樣幾個共同特點。首先是能夠產生對科技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對社會文明進程和人類生活方式有深刻改變和推動的學術成果或思想文化成果;其次要會聚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大師和知名學者,其培養的學生也英才輩出;同時還要有優秀的精神文化傳承,并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充裕的辦學資源。
“以上幾個方面往往又是一體的,比如良好的社會聲譽往往由師生、成果和大學精神所奠定;而充裕的辦學資源,往往也是發展得越好,得到的資源越多。”郭東明說。
“世界一流學科”則應該是在該學術領域和行業中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學科。“具體來說,高端人才會聚,人才結構合理,科研反哺教學能力強,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學術成果在國際學術領域和社會上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認可度,學科排名在國際權威機構排行上位居前列。”
郭東明表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歸根結底要從一流學科抓起。學科建設是龍頭和基礎,是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可持續發展的載體和保障。“世界一流大學雖然綜合性的居多,但多科性的一流大學也不少,在‘求全’與特色之間選擇,無疑特色才是最重要的,這一點體現的是大學的發展定力,越是一流大學,越能夠保有和強化自己的特色。”郭東明說。
變“跟跑”為“領跑”
必須承認的是,現階段國內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間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對此,郭東明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應該說,中國大學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具備了向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發起沖擊的實力和底氣。同時我們在一些學科領域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郭東明說,但客觀來講,總體上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差距最明顯之處體現在缺少享譽世界的頂尖學科。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闡釋。
他表示,從發展狀態來看,國內的學科優勢還是局部的或點狀分布的研究,整體的、系統的超越還須假以時日,需要不斷把研究優勢拓展為學科優勢、學科群優勢;此外,從未來發展看,基礎、前瞻性科學研究也需要大力加強,以推動學科的超前布局。
“同時,學科和國家產業的高端優勢相輔相成,推動國家由大到強的高端產業發展需要國際領先學科的支撐。”郭東明說,學科在進一步調整結構、優化布局的過程中,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形成多學科多領域創新優勢。“目前,我們‘跟跑’的學科比較多,‘領跑’的學科比較少,變跟跑為領跑,關鍵是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上形成突破,很多科學技術問題的解決,必須另辟蹊徑才成。”
對于大連理工大學而言,郭東明表示,學校主要強化兩個導向:一是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強化問題導向;二是面向學科前沿,強化目標導向,特別強調理科與工科的高水平協調發展。“比如我們從瑞典皇家工學院全職引進了‘人才’學者、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權威學者孫立成教授,就是圍繞基礎研究布局基礎學科,力求超前布局,搶占制高點。”
政府投入要體現“差別化”
應該說,在我國的高等教育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歷過一些大的戰略布局和改革,比如“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實施,但這些改革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阻礙。其中很受公眾詬病的便是高校建設同質化的問題。雖然“雙一流戰略”也強調高校的個性化發展,是否能真正規避這一問題呢?
對此,郭東明表示,此次國家進行“雙一流”建設,在“985工程”“211工程”的基礎上,打破了以往劃定的學校資格界限,更加強調學科基礎、績效杠桿、動態考核,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益無疑是重大的改進。
“因此,中央、地方政府對高校的資金、政策和資源支持,都要體現出鼓勵和引導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的多領域協調、多層次支撐的結構樣態,體現公平競爭、扶優扶強扶特,促使高校建設‘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的學科發展新布局,推動高校綜合改革走向深入。”他說。
在這一問題上,高校自身也要堅持圍繞自身特色謀優勢,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形成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優勢。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郭東明表示,學校歷史上在化學化工、裝備制造、土木水利、管理以及圍繞這些學科發展對應的應用理科等學科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優勢。“面向‘雙一流’,我們提出存量促升級、增量調結構的思路,準備下一步圍繞海洋、生命、信息等戰略領域和高端裝備、高端智庫等戰略主題,大力加強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特色內涵增長點。”
采訪中,郭東明坦言,在“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高校其實很需要政府與社會提供一些支持和幫助。
“首先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不光是財政資金的支持,也包括社會資金的支持,這方面我們與美國高校相比差距很大。”他說,其次要有序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但需要注意的是,放權不等于放任,政府在放權的同時,也要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并要遵守辦學規律,避免高校的行政化;再次,要完善評價機制,推進管辦評相對分離,完善由社會組織參與的相對獨立的第三方評價、監督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最后還要強化協同創新,完善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改革要從兩方面著手
在一次會議上,郭東明曾表示,在“雙一流”建設中,改革的問題要從人事與育人兩方面著手。在采訪中,他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
“人才是辦學的第一資源,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人事制度與育人模式的確是改革的最主要著力點。”郭東明表示,“雙一流”建設首先是個“事在人為”的問題,需要實施以構建完善的學科體系為目標的、以協調機制體制與人的關系為主線的綜合性改革。“在經濟全球化、人才競爭尤為激烈的當下,我們要通過人事制度改革,推動人才政策與國際接軌,從全球選拔聘用一流的師資,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
在人事改革方面,郭東明認為,高校首先要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采取超常規舉措培養和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其次要匯聚培養優秀青年人才,通過前瞻布局,及早發現跟蹤,重點遴選培養一批基礎扎實、潛質突出的青年杰出人才。同時要完善崗位分類管理及評價體系,并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構建以崗位績效工資為主體,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并存的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和動態激勵機制。
培養引進優秀師資的最終目的依然是人才培養,這也是高校辦學質量的最終標志。“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更高要求,國際間人才競爭的態勢,一流大學的內在邏輯,都要求我們重思一流人才培養之道。”
郭東明坦言,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既要遵循教育規律,促進教育與教學、教學與科研、課內與課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的有效結合,切實解決好“兩層皮”的問題。同時也要改革教學模式,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探索,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引領精神,少年強則中國強,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必須放眼國際,將道德情操、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教育融匯一爐,使學生成為既具家國情懷又有國際視野的精英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領跑者。”郭東明說。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