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個知識分子,不論在哪個行業、從事什么職業,也不論學歷、職稱、地位有多高,唯有秉持求真務實精神,才能探究更多未知,才能獲得更多真理,也才能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批知識分子正是憑借擔當精神,發揮專業特長,堅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堅持面向祖國和人民的根本需求,用奮力拼搏的追求,讓一批批科研成果不斷涌現,追趕世界,造福社會,回報人民。
前不久,在西南交大120周年校慶成果展上,一批批歷史硝煙中誕生的教學科研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在抗美援朝戰爭史上曾有這樣一支特殊的工程隊——從1951年到1953年,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作為當時全國唯一奉命參戰的大學,先后組織了三批在校師生共計181人次(118人),組成工程隊奔赴朝鮮,出色完成了4個機場的修建任務。工程隊隊員中,施仲衡、王三一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大鵬、王乃忠后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黨代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尚處于改革開放初期,電氣化鐵道建設面臨國外技術封鎖和后備零部件無保障等難題,西南交大錢清泉教授帶領團隊奮起攻關,在1986年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套“電氣化鐵道多微機遠動實驗裝置”,在我國鐵路牽引供電領域開始了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西南交大校園中那套標有“中國·西南交通大學研制”醒目大字的裝置,濃縮著知識分子自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將個人才智奉獻給國家和民族,勇于創新的歷史責任與擔當。
今天,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廣大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無論是實驗成果,還是課堂講授,抑或是奔赴全國各地的科研服務第一線,他們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增強創新意識、敢于搶占國內國際創新制高點的理想。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進一步強調了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知識分子以中國夢的“追夢人”和“筑夢人”姿態,在國際創新創造的競爭洪流中搏擊前行,正當其時。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