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和平
一個國家的視野,能夠決定其在整個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一個人的視野,能夠決定其未來發展的水平和高度;一個大學的視野,更能夠決定其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批示中特別強調:“要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這為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雙一流”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個國家的視野,能夠決定其在整個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一個人的視野,能夠決定其未來發展的水平和高度;一個大學的視野,更能夠決定其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去年10月,我國正式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了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戰略部署。在推進“雙一流”建設中,大學具有怎樣的視角,實際上直接決定著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水平和高度。
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高度和視角
國家正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一定要有一流水平。那么,什么是一流水平?一流水平不應只是國內一流,更應是世界一流水平。現在,我國已有多所大學在世界一流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中進入了全球百強,更有600多個學科進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大學、學科就已經是世界一流水平,因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只是在國際認可的排名體系中處于前列,而在于要有關注世界、關注人類、關注未來的高度和視野,在于要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對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創造性貢獻。
當前,國內大學都在推進“雙一流”建設,建設“雙一流”不只是一個理念,更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關鍵要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頂尖學科,要有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顛覆性成果,更要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人才。
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推進“雙一流”建設,關鍵就要有沖擊世界一流的自覺和自信,更要有促進全球共同繁榮、增進人類福祉、引領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視角和高度。在一定意義上講,高校對世界、對人類、對國家更顯著、更持續、也更長久的貢獻,就突出體現在人才培養上。但與學科、科研成果等辦學指標的快速增長相比,我們在創新人才培養上如何成為真正的一流?應有怎樣的視角和高度?更需要大學去認識、去思考、去探索。
國際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的高度和視角
綜觀國際一流大學,從它們的辦學經驗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劍橋、哈佛,還是牛津、麻省理工,這些世界頂尖大學都把培養能為人類發展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一流人才、把培養未來的世界領袖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和落腳點。耶魯大學前任校長理查德·萊文曾經講過:“耶魯要致力于領袖人物的培養,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每個人未來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牛津大學也明確把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各領域的領袖人才和未來的學者精英”;最近,密歇根大學的校長珂曼則明確提出“要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培養未來的世界領袖”。
可以看到,雖然這些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人才的方式、舉措都各具特點,但它們在人才培養的出發點上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視角和高度,就是要站在全球的視角、站在建設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去思考、去定位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都把培養具有領導力的未來社會引領者、開創者、建設者作為一個共同的任務和方向。
實際上,國內不少大學都已經意識到了人才培養的視角問題,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是應當說,目前國內大學在人才培養上,往往還是更多地去關注現在、關注就業,而對世界、對人類、對未來的關注度還不夠,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參與、影響和引領未來全球事務的能力和膽識就不強,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和領導力就更不會強。
中國大學人才培養的高度和視角
從根本上說,所有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的視角,都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求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一直以來,中國大學人才培養的視角,都定位在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際上,這應是我們大學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和根本的出發點,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培養人才的落腳點也有所不同。
新中國成立以后,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當時,為了能迅速發展國家經濟、特別是在短時間內促進工業快速發展,我們急需大批技術專家和各種專業人才。國內很多高校都成了“工程師的搖籃”,事實證明,我們培養出的“又紅又專”的人才,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求,更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建設越來越需要高水平、多樣化的創新人才,也越來越需要社會的未來合格公民。我國高校順應社會的需要,不同的大學對自己的人才培養提出了不同的目標和要求。清華提出了“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北大開始致力于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人才”,上海交大則把“培養一批創新型的領袖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定位。川大在2004年確立了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
面向未來,要全面實現現代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批示中特別強調:“要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這就為高校在新時期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站在全球的視角,站在中國未來將從世界大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高度,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人才。從2012年起,四川大學就提出并構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體系,也就是一個體現川大精英教育、個性化教育、全面發展教育的“323+X”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協作精神與社會擔當能力,努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
那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具體體現在哪里?這就體現在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知識,更要有文化;不僅要有智慧,更要有擔當、有胸懷;不僅要關注中國,更要關注世界、關心全人類;不僅要參與、融入國際事務,更要影響、引領國際事務,真正為國家、為世界、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我們認為,面向未來,中國大學要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關鍵就是要認識和做好兩個方面。
一方面,中國的大學要有這個自信。去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和激勵就是,中國完全不僅可以產生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更能夠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夠引領人類發展進步的杰出人才。所以,我們推進“雙一流”建設,我們培養一流人才,應當立足國際一流水平,但更應體現中國特色,真正實現從“跟跑者”、“并行者”向未來“領跑者”的轉變。
另一方面,我們要走好高端國際化教育這條路,真正培養能參與、影響和引領國際事務的一流人才,培養能為全球未來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未來領袖。近幾年來,四川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努力探索。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川大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了全球第一個“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引進了聯合國教科文原助理總干事卡隆基教授擔任院長,致力于為國際機構培養防災減災、重大災害危機處理的國際高端專業人才。川大與匹茲堡大學共建了“川大—匹茲堡學院”,引進了匹大在世界前沿學科領域的辦學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作為學校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人才的高層次、高水平改革實驗區。同時,川大正與成都市校共建一個“3+3”國際創新創業學院(研究院),匯聚川大、牛津、匹茲堡大學“三校”和成都、牛津郡、匹茲堡“三地”的創新優勢資源,面向全球吸引和培養具有未來領導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此外,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就要去關注、了解和研究國際事務,川大專門拿出經費,列出課題指南,鼓勵和支持廣大教師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別研究,開展全球政治經濟、反貧困及全球變化科學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從2012年起,川大每年拿出1500萬元在6~7月舉辦“國際課程周”,邀請了牛津、哈佛、耶魯等世界一流大學的400多位外籍教授來校開設全英文課程,每年受益學生超過3萬人次,提高學生國際交往的知識、能力和視野。
所以,高校推進“雙一流”建設,不僅要在水平上達到國際一流,更要有一種立足中國、胸懷世界、關注人類的視角和情懷,更要有一種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卓越貢獻的擔當和氣魄。從一定意義上講,當國內高校真正伴隨中國走向世界,能夠不斷涌現改變人類生活的顛覆性成果、不斷培養引領世界未來發展的頂尖人才之日,就是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真正建成之時。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