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
日前,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出《關于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補充事項的函》,決定取消“A類期刊”。各個學科對此反映十分強烈,有學者認為,在教育部認可的學術期刊中,西方國家的學術期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對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極為不利。筆者對此不敢茍同。
眾所周知,在科研評價方面,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做法。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在學科評估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學科評價體系。考察一個學術單位的學術水平,除了考察學者的學術素養和學術成果之外,為了更好地進行量化考核,劃定了學術期刊,然后把發表學術期刊學術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指標。上世紀90年代,我國為規范學術評價體系,逐漸引進了西方國家的學術評價標準,劃定重要學術期刊,根據學者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的多少,評價學者和學術單位的科研水平。但這種在西方國家行之有效的學術評價體系,在我國很快出現了異化現象。
筆者認為,在學科融合速度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學術期刊,然后根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多少進行學科評價,其局限性顯而易見。對那些從事跨學科研究的學者來說,這種按學科體系分門別類劃定學術刊物的做法,有可能會導致部分學者的創造性勞動成果不被重視,造成一些跨學科或者邊緣性學科的科學研究受到壓抑,對科學創新極為不利。
筆者建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可建立專門的學術網站,鼓勵學者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先期發送到學術網站公開發表。這樣做可以真正實現同行評議,讓更多學者通過學術網站了解學術同行的學術研究成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可對學術網站發表的學術成果進行著作權登記,如發現抄襲他人作品的現象,應及時糾正。總言之,只要充分保護學者的著作權,并采用技術手段,對可能會出現的重復性勞動進行處理,就可以促進我國學術繁榮發展。
總之,高等教育機構學科評估必須考慮科研與教學的互補性,必須在重視科研成果的同時,考慮科研成果對高等教育的推動作用。常態化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有利于克服科學研究領域的弄虛作假現象,有利于杜絕科學研究成果發表過程中出現權錢交易腐敗現象。只有借助于現代互聯網絡建立常態化的科研評價機制,才能使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步入正軌。(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