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行政職務、無海外經歷、無知名度的普通高校老師,取得令世界矚目的科研成果,離不開個人的努力,也與學校包容的學術環境密不可分。
從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到韓春雨取得世界級發現,近年來我國在科研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涌現出一批具有頂尖水準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但應當看到,受當下一些社會上急功近利價值觀的影響,科研領域也出現了一些令人詬病的現象。有人推杯換盞搞調研、弄虛作假做研究;有人為了完成科研考核任務,熱衷于拉關系、搞課題,本該寧靜的“象牙塔”變成聒噪的“名利場”。一些潛心做研究、一心抓教學的老師反而成為“異類”。
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容不得急功近利?蒲腥藛T既要有突破前人的勇氣,也要有甘于平淡的定力,才有可能在日復一日的枯燥鉆研中登上科學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就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
讓科研人員迸發更大創新活力,需要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人才松綁。首先要為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環境,包括充足的科研資源、寬容的學術氛圍等。其次,要形成多元、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走出唯論文、唯職稱等誤區,為潛心研究的人提供更多“制度包容”。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制度改革破解制約人才發展的諸多難題,激勵廣大人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