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柯橋區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注重海歸創業服務體系的優化。進一步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更好地發揮引才方法、引才工程、引才平臺的作用,更大限度地發揮海歸人才的力量。隨著海歸創業服務體系的日益優化,在具體實踐中,筆者建議,應尤其注意把握以下三個重點。
一、要幫助海歸人才快速組建團隊
海歸選擇一個城市創業,除了優厚的人才政策、配套資金、稅收支持、住房保障等普遍性的因素,首先考慮的還是如何盡快在這個城市立足,把技術與項目結合起來、項目與產品結合起來,并能夠使產品盡快地投放市場。如何使海歸的創業起步更加通暢、便利,這對于只有技術與知識的海歸來講,十分重要。政府應盡可能地提供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和高效的政務環境,使他們能夠快速地適應當地環境,利用現有的資源,快速組建團隊。在組建團隊的過程中,政府應做好引導和資源整合工作。比如一個七八個人的創業團隊,其實只需要兩到三個海歸就足夠了。海歸創業必須接地氣、本土化,團隊成員之間優勢互補,才能取長補短,發揮更大的合力。
二、在服務中應更注重細節與個性化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為了吸引海歸人才,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創業服務體系。吸引海歸創業,除了大環境下的引才機制,在爭奪人才資源中更有優勢,還需要政府在服務中更注重細節與服務的個性化。只有到位而精準的服務,才能在留住人才之后,更好地幫助海歸企業發展壯大。海歸剛創業的時候,往往只關心哪個城市給的投資資金最多、補助最多,但隨著他們創業經驗的成熟,他們更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政府能否給予更精細的服務,尤其是在個性化服務上,是否能根據行業特點,更加到位與準確。許多海歸剛回國,也很擔心如何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政府優質、高效的服務精神也是他們扎根創業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避免服務“過頭”導致“干預”
城市經濟的發展各有各的特色,也以此聚集起產業相關的人才,這種優勢,對于海歸創業形成自己的“朋友圈”是很有幫助的。政府也以此為基點,從創業服務的政策層面、社會層面做足、做細了功夫。但太過于“保姆式”的服務有可能會使海歸企業發展產生依賴,服務有時候變成了一種“干預”。每位回國創業的海歸剛回國,都要面臨新的經濟社會環境,都需要有一個過渡適應期,度過這個適應期,需要政府的培育,更需要海歸自己的調整。服務過頭,容易使有些海歸認為只要有技術與知識,就能有資金與配套,就可以起步創業,反而忽略了市場風險與問題。政府應將服務重點定位在海歸企業的項目落地上,企業發展后自己推向市場,“扶上馬,送一程”,這樣的服務將更有助于海歸企業的健康、持續成長。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歸國華僑聯合會)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