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完全出于對科學的熱愛,我從來不想自己是男還是女,回到家才想起來還有家務事要做。”3月8日,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的女科學家進校園系列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如是說。
崔向群負責研制成功我國創新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LAMOST。作為一名成功的女性科學家,崔向群在多個場合被問到同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和特質讓您在科研道路上獲得成功?崔向群的回答往往令人“失望”:“我沒有什么特質,就是簡單,越簡單越好。”
在崔向群看來,搞科學事業首先要保持熱愛之心,其次要單純,第三要勤奮。“執著是女性的優點,要專注一致、排除干擾。我目標比較明確,以不變應萬變,只要是造福人類的事業,就一往直前去追求。”
崔向群的觀點得到了參加本次活動的其他多位女性科學家的支持。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李英賢從事的是航天細胞分子學研究,為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保駕護航,她形容自己“每天在細胞里完成航天夢”。如今,她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于我國航天事業,實現了自己的航天夢。
然而,夢想剛起步時她只有8萬元的啟動經費,3個人的團隊,但她認為,這都不算什么,“最糟糕的破產是喪失自己的熱情”。
李英賢的研究需要從機制到功能,最后應用到人體,為了完成這條應用鏈她經歷了太多的考研。曾經她的團隊在一個實驗上歷經700天才獲得滿意的數據,經受兩年等待的煎熬。她說:“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了航天城的月光伴我回家之路。”
李英賢認為,科學研究要想獲得突破必須打破界限、協作創新、強強聯合。“科學只承認第一,不分男女。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看看有沒有別人做了同樣的工作,真是如履薄冰。”
面對事業和家庭,幾位女科學家都強調女性應有大智慧。
比如,李英賢認為,科研最缺的是時間。女性科學家尤其要掌握管理時間的智慧。崔向群認為,追求科學事業的女性也應該承擔家庭責任,家庭和諧靠女性智慧和男性修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認為,所有成功的人都需要有成功的家庭,家庭對于職場女性絕不是負擔。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在兒子中考那年適逢SARS疫情肆虐,每天披星戴月的她往往回到家累得倒在沙發上就睡著了,無暇照顧家庭。如今,她所在的學科終于從空白成長起來,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兒子也學成歸國,所有的堅持都得到了回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贊參與研發的流星余跡通信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可作為我國應急通信殺手锏裝備。曾經在麥田里收發實驗數據整整3個月,每天只能研究設備,連手機信號都沒有。她說:“真正熱愛科學的人不會輕言放棄。”
海軍裝備研究院研究員崔東華每天和國防武器打交道,她的智慧是:“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大的舞臺,在職場中忘記自己的性別,只要心中有目標,就可以承受各種困難和挫折,穩步前行不被擾亂,成功時的幸福無與倫比。”
本次報告會由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主辦,當晚還舉行了2016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會服務獎頒獎。為更好團結廣大女科技工作者凝聚發展共識、發揮專業所長、服務經濟社會,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于2015年設立了女科技工作者社會服務獎并完成了首屆頒獎。2016年度為第二屆,田世平、韋鈺、李贊、羅海玲、劉慧榮、林春華、郭青云、何碧珠等八位女科技工作者和廣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上海市女工程師協會、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等三個集體獲獎。
在頒獎儀式上,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在致辭中對獲獎者所做的成績予以肯定和鼓勵,并希望通過頒獎活動,能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女科技工作者,積極投入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事業中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