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論點 > 科技雜談:院士該不該做科普

關注微信

科技雜談:院士該不該做科普

時間:2017-04-14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兩翼,兩者缺一不可。優秀的科普作品同樣能創造社會價值、贏得社會認同

增材制造、量子通信、深度學習……近年來,科技新名詞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可當我們想理解它們的含義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影響時,卻不容易找到權威而又通俗的闡述,專業色彩很濃的概念和公式總讓人感覺云山霧罩。

術業有專攻,在學科日益細化的今天,任何人都有知識盲區,而科學傳播就是要盡可能地共享信息,彌合認識的偏差。政府部門決策時如果缺少對科技前沿與產業發展的深刻理解,就可能誤判新興產業的方向,因此為決策部門傳播有價值且通俗易懂的科技知識顯得尤為重要。不久前,中國科協組織編寫的《新科技知識干部讀本》(以下簡稱《讀本》),正是一次搭建科技前沿與決策者之間橋梁的嘗試。更有意義的是,《讀本》邀請了生物醫學、航空航天、環境科學等領域的57位兩院院士擔任編委,多位院士還親自動手撰寫部分內容,深入淺出,讓高大上的科技概念有了“白話版本”。

《讀本》中,站在科技前沿的一線科學家承擔起了科普重任,這也是內容質量的重要保障。我國科學傳播之所以難以滿足公眾的需求,缺乏穩定、專業的科普工作群體是一個重要原因。從國際上看,從事一線研究的科學家是重要的科普力量,但在我國卻并非如此。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參與科普工作很有意義,但只有35%的科學家曾參與過科普創作,大多數科學家在科普創作方面沒有實際行動。當前,我國從事科普工作的隊伍日益壯大,但整體而言還缺乏科學素養和專業知識,導致好的科普作品稀缺,科學傳播依舊是科技創新的短板。

有人或許要問:院士做科普會不會浪費時間?大牌科學家寫科普文章是不是“不務正業”?

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科普也是一門大學問,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向公眾講解枯燥抽象的原理、專業深奧的知識,離不開較高的學術造詣和表達能力。優秀的科普作品同樣能創造社會價值、贏得社會認同。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主編的《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就因其有趣地闡釋了食品添加劑與食品安全問題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科學知識具有很強的公共性,科研經費大多來自國家財政,向公眾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應是科學家的應盡之責。好的科學家,往往不僅能夠“入乎其內”,通常還能“出乎其外”,與公眾分享象牙塔中的思考與收獲。事實上,世界上很多著名科學家同時也是優秀的科普作家。

實踐證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兩翼,兩者缺一不可。如果科學傳播滯后、公眾科學素養不高,似是而非的謠言就很容易滿天飛,不僅會誤導公眾,最終也將影響科學自身的發展。

當然,科學家從事科普應該是一個自覺的行為,以項目形式進行的方式并非長久之策。同時,在鼓勵科學家投身科普工作同時,相關部門也要破除相關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科學家投身科普創造條件。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