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論點 > 劉忠范院士:建議加快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關注微信

劉忠范院士:建議加快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時間:2021-03-08來1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佚名

科技自立自強,夯實創新根基、培育創新沃土尤為關鍵。

近年來,我國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等,極大增強了廣大科技人員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范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國家強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非常及時也非常重要;但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熱衷于立“樁子”,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人才”,需要依附于一個或多個“樁子”,“一女多嫁”的結果,會造成科技界浮躁的現實。

中國科學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要穩定支持基礎研究。您如何看待發力基礎研究的事?

劉忠范:

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十四五”規劃,都特別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非常明確地提出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達到8%以上,真金白銀地投入,我覺得這是值得肯定的,也值得期待。

這兩年,政府各個層面的認識在提升。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這個認識很到位,也非常重要。創新驅動發展,發展需要創新,簡單的線性延長和線性思維很難到達新的高度。同時,基礎研究不能著急,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現在也有實實在在的舉措。例如,擴大經費使用的自主權,這是對科技工作者們的信任。過去大家經常詬病,“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實際上是缺少對科學家群體的信任,信任是最大的壓力。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盡管需要時間去落實。此外,在人才評價、項目評價機制上,正在積極貫徹“破四唯”,提倡上書架、上貨架,做實實在在的東西。這些新的舉措,假以時日,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激勵作用的。

中國科學報:我們也提出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但重大原創成果往往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或者需要更長時間。您如何看待基礎研究未來的布局?

劉忠范:

首先,要區分科學上的基礎研究和技術上的基礎研究。

科學上的基礎研究,標志性的如諾獎成果,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其實這種科學發現是很難“規劃”出來的,更多的源于科學家們強烈的好奇心,也常常是“無心栽柳”的事情,很難說會在哪兒“冒泡”。事實上,總有一些非常純粹的學者,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無旁騖地做一些看似毫無用處的科學探索工作。他們的研究成果不斷深化著人類對自然界和宇宙的認識,會寫到教科書里,留在科學史上。

這種純基礎性的研究,該不該重視,又該如何重視呢?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育創新性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土壤。有了好的環境和土壤,就會長出好的莊稼,長出參天大樹。絕不能急功近利,搞所謂的重點專項和重點攻關。從某種意義上講,基礎研究突破是不可預期的,也無法重點培育。

技術上的基礎研究,比方說航空發動機做不好、芯片技術不過關,我們遭遇很多“卡脖子”問題,常常是源于基礎研究不過關,研究積累不夠。但這種基礎研究與自由探索性的基礎研究不是一回事。技術上的基礎研究,必須有明確的技術需求牽引,泛泛的、不著邊際的基礎研究是派不上用場的。技術攻關不能急功近利,不要總想著彎道超車,要從基礎研究抓起,這是另一種特定意義的基礎研究內涵。

中國科學報:現在各類實驗室、研究院、創新中心比較多,應該如何建設一個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

劉忠范:

傳統的思維慣性和政績觀,加之計劃經濟的影子,讓人們喜歡關注“增量”,熱衷于建設新的創新機構,包括國家實驗室、基礎科學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高精尖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科學城、產業園、示范區等,不勝枚舉,令人眼花繚亂。

如果把每個實體創新平臺比作一個“樁子”,各級政府部門都熱衷于立自己的“樁子”,導致樁子林立,形成過度分散的碎片化創新資源。這種傾向需要盡早地引起重視。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這是我們的“存量”。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增量”與“存量”的關系,要明確定位,盡可能減少各自角色定位上的過度重疊。建設新的創新平臺,加大投入力度,毫無疑問是大好事。但是,增量須跟存量的改革、重組和提升密切關聯,而不是越來越多的花樣,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創新資源的碎片化傾向還會導致另一個問題: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人才”,需要依附于一個或多個“樁子”,目的是搶資源和切蛋糕。這種“一女多嫁”的結果是要付出代價的,頻繁的競爭性申請、評比檢查和文山會海耗費了大量寶貴的精力,而且讓每個人變得極為功利,很難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做事,造成科技界浮躁的現實。

中國科學報:現在許多領域都在提“卡脖子”技術攻關問題。哪些技術是真正的“卡脖子”技術,應該如何攻關?

劉忠范:

“卡脖子”技術是當前的網絡熱詞,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們的“心病”,更是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

“卡脖子”的是技術,是我們的產業鏈里面缺的一些東西,本來可以通過全球化的資源配置來解決,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角色不同而已。但隨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抬頭,某些技術就會被人惡意地“卡脖子”。

“卡脖子”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很多。一是過去的基礎研究做的不夠,帶來了今天的“卡脖子”技術。同理,今天不重視基礎研究,也同樣會造成將來被“卡脖子”。所以,“卡脖子”技術是過去時,也是現在進行時,更有可能是將來時,絕不能得過且過。二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存在的“重商主義”傾向,做買賣的心態,現在有錢賺就好,不愿意在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上投入,不肯在最根本性的問題上下大氣力、下狠功夫。三是缺少“工匠精神”,缺少追求極致、追求完美的耐心,導致我們只能在產業鏈的中低端徘徊。因此,“卡脖子”技術并非純粹的技術問題,其中隱藏著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甚至文化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卡脖子”技術是熬出來的,不是簡單地用錢砸出來的,更不是群眾運動式的突擊出來的。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卡脖子”技術,避免產生未來的“卡脖子”技術。

通過企業和市場機制引領去解決“卡脖子”技術,我認為非常重要。政策上要支持更多的企業去做精做細。“卡脖子”技術都是“一招鮮”,光有它不行,沒有它也不行。我們要弘揚和大力支持精工細作、追求極致的企業文化,鼓勵更多的企業做“隱形冠軍”。

中國科學報:我們也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您在實際工作中,感覺我國企業在創新方面還有哪些問題?

劉忠范:

我認為,我國大多數的企業,其創新能力和創新意愿是割裂的,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體制機制改革的深水區。

像我們的國企和央企,它們有能力或潛力去開展科技創新,因為它擁有大量的資源,有國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其創新意愿未必有多強烈,因為創新都是對未來的布局,不會反映到當前的政績上來。

反過來像私企,有創新意愿但是它沒有能力,它首先要求生存,然后才是發展問題。

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意愿的割裂,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是創新體系頂層設計必須直面的基本問題,要找到破解之道。

我創建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正在積極探索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我們提出了“研發代工”的概念,從企業和市場找到真正的技術需求牽引,組織團隊開展“一對一”的研發服務。幾年的實踐下來,效果還是不錯的,得到了企業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

當然,不同的企業效果不甚相同。有些企業需求非常明確,擁有自己的市場通道,地方政府也真金白銀地投入,協同效應非常明顯,企業和BGI各司其職,優勢互補。但是,也存在有些企業根本提不出有意義的技術需求,只是想找點新技術、賺點快錢而已,這種情況就很難有效地推進產學研合作。當然,“研發代工”是一個新生事物,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在探索和創新中發展。

中國科學報:我們也提出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哪些科技攻關可以“揭榜掛帥”?哪些人可以稱為“帥才”?

劉忠范: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科學上的基礎研究,絕對不需要“揭榜掛帥”,也不需要“領軍人才”,因為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是個體的腦力勞動,不需要大兵團作戰。

因此,“揭榜掛帥”應該屬于技術攻關性質的東西,有著明確的技術目標,諸多“卡脖子”技術應該屬于這個范疇。可以實行“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

需要指出的事,技術攻關是團隊行為,絕非一己之力所能為,需要團隊齊心協力、久久為功。這個“帥”其實是組織者,可以是科學家、專家,也可以是單純的強有力的“領導者”,不能簡單地把“帥”和專家學者混為一談。

我們在“揭榜掛帥”問題上,要避免走極端,不能一刀切地做事。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