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臺簡介
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是新時代浙江大學和杭州市全面深化市校戰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中心以打造世界一流水平、引領未來發展的全球頂尖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以重大科研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形成一批世界頂尖的基礎學科群,建設一批世界頂尖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匯聚一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創新團隊,產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重大共性技術成果,集聚一批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探索有利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全鏈條貫通的體制機制。
二、招聘需求
(一)基本要求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二)具體要求
序號 |
職位名稱 |
崗位職責/招聘方向 |
申請條件 |
投遞郵箱 |
1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氧化鎵相關研究(有半導體材料研究經驗者即可) 方向1:探索氧化鎵材料中缺陷與雜質的基本性質 氧化鎵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位錯,孿晶等多種缺陷,需要對這些缺陷的基本性質進行表征并闡明其機理。 方向2:探索氧化鎵材料的摻雜與電學性能 優化摻雜元素種類、濃度等,調控材料電學性能。 方向3:探索氧化鎵材料同質外延生長 探索氧化鎵材料同質外延生長機理,提高外延薄膜質量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
||
2 |
1.材料科學:原子尺度表征(包括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電鏡、原子力顯微鏡); 2.微納米力學:晶體材料微納米力學性能與變形機理; 3.理論與計算材料學:晶體材料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 4.原子級制造:原子級表面加工機理研究 5.摩擦學:材料磨損機理研究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申請人需有材料、機械、力學等相關專業背景。符合以下任意一點的申請人被優先考慮: a.具有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原子力顯微鏡(AFM)、聚焦離子束(FIB)、納米壓痕儀等精密加工或表征設備的使用經驗; b.掌握晶體學和彈塑性知識并在材料力學及微觀形變方面有研究基礎; c.理論與計算材料學研究背景; 3.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發表1篇以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論文;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課題組涉及從事實驗研究為主,偏重基礎前沿方向,涉及大量微納實驗操作,歡迎學風扎實、刻苦耐心、動手能力強、有志于從事科研道路的博士畢業生加入! |
||
3 |
1.負責電池方向基礎與應用研究,完成相關課題; 2.負責文章/專利/報告撰寫; 3.進行關鍵材料小試/中試研究。 |
1.近五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高水平SCI論文; 2.具有水系電池、鋰電池、固態電池、多價金屬電池、液流電池等領域研究經歷,對科學研究興趣濃厚; 3.年齡不超過35周歲,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
||
4 |
1.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器官纖維化等退行性疾病的遺傳、分子、免疫、代謝和多組學等病理機制的基礎研究。 2.利用基因編輯、表觀遺傳改變、mRNA、新型納米材料、化學生物學等技術,實現功能細胞的改造,包括新型功能設計、增強和微環境識別等方面。探索新型智能人工細胞,設計并驗證具備免疫攻擊保護、合成細胞因子表達、光-紅外-熱-力控和基因原位寫入等創新功能的智能細胞。 3.設計智能生物材料和診療系統,能夠智能響應疾病微環境的載體材料,用于高效遞送基因、蛋白、化學藥物和影像試劑等,并實現對疾病的早期精準診斷和治療。 4.進行高效藥物篩選、藥物優化和開發工作,基于新的靶點和治療策略,結合生物信息學、生物化學、藥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多學科,進行智能化藥物研發。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身心健康,年齡不超過35周歲; (2)具有相關學科背景、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獨立科研工作能力; (3)能夠全職從事博士后工作,無博士后退站經歷。 |
||
5 |
化學方向 |
1.具有電化學實驗或者有機化學實驗方向博士學位;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表面活性劑、表面處理、表面科學中的吸附與脫附、表面反應等相關研究經歷; 4.熟練使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質譜、X-ray儀對產物結構進行鑒定,以及使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儀、熒光光譜儀研究化學物理性質; 5.有很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主動、認真的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6.具有很強的敬業精神,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 7.有獨立承擔項目開發的經驗,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具備項目管理能力; 8.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發表1篇以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有志于從事產業化研究者優先考慮; 9.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
||
6 |
化工過程方向 |
1.具有化學工程與工藝方向博士學位;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離子液體合成、分離等化學工程工藝方面的研究背景,熟悉化工過程裝備; 4.有很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主動、認真的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5.具有很強的敬業精神,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 6.有獨立承擔項目開發的經驗,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具備項目管理能力; 7.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發表1篇以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有志于從事產業化研究者優先考慮; 8.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
||
7 |
機器人方向 |
1.具備機器人、電機、機械、傳感、電子信息、自動化等專業背景博士學位;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熟悉機器人的整機結構設計、電氣系統設計,具備完整的機器人項目經歷者優先; 4.熟悉二維和三維激光雷達的使用,掌握激光SLAM定位和建圖的基礎理論和算法,例如概率機器人、粒子濾波、卡爾曼濾波、閉環檢測、圖優化等,熟悉機器人自主導航中的路徑規劃、避障導航等優先; 5.熟悉基于強化學習的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等優先; 6.熟悉常見機器人驅動電機的設計及控制等優先; 7.具備良好的視覺或深度學習的理論基礎,良好的數學基礎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者優先; 8.有獨立承擔項目開發的經驗,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具備項目管理能力; 9.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發表1篇以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有志于從事產業化研究者優先考慮; 10.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
||
8 |
(一)有機半導體材料合成:共軛聚合物、小分子有機半導體、材料物性表征及結構分析; (二)有機光伏器件方向:有機光伏原型器件制備與表征、有機光伏器件穩定性研究與表征、功能化有機光伏器件的制備; (三)大面積印刷有機光伏:大面積印刷模組制備、柔性印刷模組制備; |
(一)近三年內獲得材料、化學、物理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二)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2篇及以上高質量研究論文或專利;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四)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
||
9 |
1.高頻變換器拓撲設計與控制; 2.寬禁帶功率器件應用; 3.磁元件建模與設計; 4.電力電子與人工智能交叉研究。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
||
10 |
1.材料科學:具有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原子力顯微鏡(AFM)、聚焦離子束(FIB)、納米壓痕儀等精密加工或表征設備的使用經驗; 2.微納米力學:掌握晶體學和彈塑性知識并在材料力學及微觀形變方面有研究基礎; 3.理論與計算材料學 4.超精密測量裝備方向:高分辨掃描探針測量儀器開發 5.超精密加工裝備方向:原子精度制造裝備的研究與樣機研制 6.材料化學方向:材料第一性原理計算、化學反應路徑分析等 7.超精密加工方向:超精密加工工藝、技術開發與裝備 8.原子級制造,超精密加工與測量,智能精密機電系統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申請人需有材料、機械、力學等相關專業背景。符合以下任意一點的申請人被優先考慮: a.具有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原子力顯微鏡(AFM)、聚焦離子束(FIB)、納米壓痕儀等精密加工或表征設備的使用經驗; b.掌握晶體學和彈塑性知識并在材料力學及微觀形變方面有研究基礎; c.理論與計算材料學研究背景; d.具有LabVIEW編程基礎或相關經驗; e.具有精密電子電路設計、運動控制和高速信號處理相關研究基礎; f.具有化學反應路徑分析等相關研究基礎; g.具有超精密加工與測量工藝、技術開發與裝備,智能精密機電系統等相關研究基礎。 3.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發表1篇以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論文;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課題組涉及從事實驗研究為主,偏重基礎前沿方向,涉及大量微納實驗操作,歡迎學風扎實、刻苦耐心、動手能力強、有志于從事科研道路的博士畢業生加入! |
||
11 |
1.高性能(陶瓷)材料制備及其應用(陶瓷強韌化機理、超高硬度陶瓷合成制備、防彈陶瓷、復合防護結構陶瓷斷裂力學仿真) 2.烯烴聚合工程、高分子材料制備和開發、高分子材料后加工及其應用 3.(高分子)材料力學、理論力學及其應用 4.材料復合及結構設計優化、材料強韌化機制研究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特別優秀的或者有企業實踐經驗的不受年齡限制);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
||
12 |
要求具有自動化控制,機器人系統,機電系統設計等相關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經歷; 具有移動機器人和機械手臂控制和規劃,人工智能,機器人系統工程,強化學習,人機協作等相關學術背景者優先。 |
1.近3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
||
13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設備模擬計算 方向1:碳化硅單晶生長過程計算 碳化硅生長過程中熱場,電磁場,流場以及化學反應的模擬計算; 方向2:碳化硅外延生長過程計算 碳化硅外延生長過程中流場、熱場,外延生長速率及化學反應的模擬計算; 方向3:碳化硅材料分子尺度計算(KMC,MD) 碳化硅晶體生長過程中晶核分布和結晶方向等微觀尺度模擬計算。 |
1.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包括微集成電路、微電子、材料、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2.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3.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5.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
||
14 |
碳化硅基外延結構的制備及應用: 1.碳化硅同質外延及表征測試; 2.碳化硅外延薄膜的生長動力學研究; 3.基于碳化硅同質外延薄膜的電子、光學器件研究。 碳化硅中雜質與缺陷研究: 1.碳化硅的摻雜物理; 2.碳化硅中缺陷(如點缺陷、位錯、層錯、晶界)的產生及演變機理; 3.碳化硅中雜質與缺陷的電子、光學性質; 4.半導體單晶生長、加工及相關過程的分子動力學仿真。 |
1.近三年內已獲得或即將獲得物理、材料、微電子、光電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35周歲; 2.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3.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2篇以上高質量研究論文或專利; 4.能夠全職從事博士后工作。 |
||
15 |
1、超分子聚合物; 2、基于納客的碳氫化合物分離; 3、超分子化療; 4、超分子電子學; 5、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 6、晶態多孔材料; 7、多孔材料基電池和電子器件; 8、納米粒子化學; 9、拓撲高分子; 10、功能有機大環分子; 11、新型碳納米結構; 12、動態共價鍵化學。 |
1、近五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化學、材料等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對超分子化學和材料研究興趣濃厚;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或研究成果突出者優先。 |
||
16 |
1.功能化材料合成(離子功能化材料、雜原子分子篩、高分子材料、多晶膜或混合基質膜等膜材料的設計與制備); 2.高純電子化學品制造(低碳烴分離純化、碳捕集、痕量組分反應脫除、高分子電子化學材料分離純化、膜組件開發及分離、催化工藝集成); 3.數據驅動的分離材料制備與評測(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高通量實驗,建設數據驅動的分離材料高通量設計與篩選平臺)。 |
1.近三年在國內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機構取得化工、化學、材料、高分子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35周歲; 2.具有電子化學品、分離材料設計制備、吸附或膜分離、催化、沸石分子篩、高分子材料、薄膜器件、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高通量自動化合成等研究工作經歷者優先考慮; 3.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優秀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較強的責任感。 |
||
17 |
1.電催化敏感材料與納米酶合成; 2.親和性分子識別器件研發; 3.柔性電子技術; 4.電化學分析技術。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生物系統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分析化學、微電子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
||
18 |
具有核酸擴增分析、微流控技術、檢測系統研發等相關經驗者優先。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不超過35周歲; 2.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
||
19 |
包括但不限于: 1.合成生物學使能技術與調控工具開發(內含肽、CRISPR基因編輯與調控等) 2.基因元器件的挖掘、改造、模塊化及正交化設計 3.基因線路設計(包括工程化、規模化設計及生物設計自動化平臺等):研究正交基因邏輯門、轉錄放大器等模塊的實現方法,新型基因線路調控工具的開發、規模化復雜基因線路設計方法,研究建立生物設計自動化(BDA)平臺,開發適用于合成生物體系的模塊化自動化設計軟件等。 4.生物傳感與智能生物診療應用:如基于合成微生物或無細胞表達體系的快速檢測用生物傳感器,實現人體代謝等相關疾病或生理狀態的便攜式或可穿戴式監測,實現環境污染特別是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水體污染物的現場檢測;腸道致病菌定向清除用人工定制噬菌體等。 5.生物計算與生物制造應用(基于人工細胞或無細胞表達系統等):基于合成細胞或多細胞群體耦合的分布式智能生物計算;新型生物蛋白功能材料的合成;細胞工廠環境原位監測及代謝智能調控等。 |
1.具備或即將獲得合成生物學、生物工程、生命科學、生物信息、計算生物學、自動化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在主流學術期刊以主要完成人發表至少一篇學術論文(已接收亦可),具有較高英文讀寫能力,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對于合成生物學學術研究或成果轉化具有濃厚興趣; 3.具備合成生物系統設計、基因線路設計、生物傳感器研發、生物設計軟件開發、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實驗技術者優先考慮。 |
||
20 |
結合課題組在新型碳基組裝結構與電子器件方向的發展需求,擬優先考慮具有以下研究經驗的研究人員: 1.石墨烯及其他二維材料的生長、規模制備與宏觀組裝; 2.納米材料微觀物理性質表征; 3.碳基電子器件; 4.柔性電子器件。 |
1.年齡在35周歲以下; 2.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3.具備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團隊合作精神; 4.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高水平SCI論文; 5.對探索前沿、交叉科學問題具有濃厚的興趣; 6.良好的英文文獻閱讀、溝通和寫作能力; |
||
21 |
1.芯片器件級和封裝級熱管理; 2.相變傳熱,熱管或熱電冷卻技術。 |
1.近五年內已獲得或即將獲得電力電子、工程熱物理、材料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35周歲; 2.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3.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2篇以上高質量研究論文或專利; 4.能夠全職從事博士后工作。 |
||
22 |
(一)生物材料合成方向:要求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材料和化工、藥劑學等背景,能夠獨立開展化學合成研究。具有豐富有機合成經驗者優先; (二)蛋白和基因藥物方向:要求生物制藥、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治療、免疫治療和疫苗開發等背景,能夠設計和構建蛋白和基因藥物。具有設計mRNA藥物設計經驗者優先; (三)造影劑和體外診斷試劑開發方向:要求醫學影像和檢驗醫學方向。具有造影劑和體外診斷試劑研發經驗者優先。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
||
23 |
包括但不限于 -鈣鈦礦半導體材料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半導體物理和器件物理 -共軛分子合成 -成膜過程研究:結晶合相分離動力學 |
1.獲得或即將獲得材料、化學、高分子、半導體、物理等相關學科的博士學位,具有鈣鈦礦或有機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究經驗者優先考慮; 2.在原研究方向上能體現出扎實的基本功,并有意向參與到交叉學科研究中; 3.原則上已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或即將發表一作研究論文(特殊情況可說明);有良好的英文讀寫能力。 |
||
24 |
主要科研方向: 1.后摩爾邏輯器件、存儲器件、互聯技術 2.神經形態視覺與計算 3.新型光電傳感與成像器件 4.微納材料與器件 5.超感知集成系統 6.鈣鈦礦與光電器件 7.量子信息材料與器件 8.硅基光電子材料與器件、 9.新型儲能材料 10.新型儲能電池體系 11.人工電磁結構、拓撲電磁學、光量子技術 12.超結構軟物質與器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設計
崗位職責 與項目團隊共同承擔科研任務,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負責或參與申請縱向項目。 |
1. 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35周歲; 2. 專業方向: 電子、光電、光學、工程、物理、化學、材料等理工科專業; 3. 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獨立工作能力; 4. 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或研究成果突出者優先。 |
||
25 |
點招聘方向 包括但不限于:先進微納電子器件、后摩爾電子器件、感存算一體、神經形態傳感與計算、光電傳感與成像器件、新型二維納米材料合成等。 崗位職責 1.以科學研究工作為主,按計劃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務; 2.根據創新研究需要申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或其他科研項目,與合作教授共同承擔重要的科研課題,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 3.根據學院(系)和學科的安排,承擔一定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任務。 |
1.身體健康,全職來校工作; 2.在國內外取得博士學位,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 3.博士后年齡一般在35周歲以下。 |
||
26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碳化硅的缺陷工程與雜質調控(滿足其一即可) 方向1,探索碳化硅材料中缺陷與雜質的基本性質; 方向2,探索碳化硅材料中缺陷與雜質的檢測方法; 方向3,探索碳化硅材料中缺陷與雜質的消除或鈍化方法; 方向4,探索碳化硅材料的輻照效應和抗輻照研究。 |
1.具有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 2.具有材料、物理、光電、化學等學科背景; 3.近三年曾作為第一作者至少發表了1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論文; 4.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5.近五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6.熟悉碳化硅(SiC)的缺陷工程的表征技術者優先。 |
||
27 |
柔性電子、生物醫學工程、材料、化學、電子等相關專業背景和研究經歷 |
1.近3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良好的英語水平和團隊合作意識、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4.有嵌入式系統或硬件電路開發經驗,或有OECT研究經歷,或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的優先考慮。 |
||
28 |
以下其中一個方向: 1.微納檢測方向:傳感器,質譜,光譜,痕量檢測,微流控,自動化控制,儀器科學等。 2.微納材料方向:傳感材料,吸附材料,催化材料,材料設計與合成,表界面化學等。 3.土壤微納本質和過程:微生物組學,界面過程與環境效應,土壤化學與環境化學,物質循環與土壤功能等。 4.土壤微納防治技術和智能裝備:綠色修復技術,自動化控制,場地污染與風險管控,場地修復與工程技術等。 5.環境信息化:資源遙感,環境信息獲取與集成,土壤圈與地表系統過程模擬,大數據,AI/機器學習等。 |
1.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6.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發表1篇以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論文,研究成果突出者優先考慮。 |
||
29 |
方向1:半導體材料單晶生長工藝開發 方向2:半導體材料單質生長設備設計與開發 方向3:半導體材料缺陷與雜質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方向4:半導體材料生長過程分子動力學或蒙特卡洛研究 |
1.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包括微集成電路、微電子、材料、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2.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3.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5.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
||
30 |
1.微納材料方向:半導體納米結構、氣體分離和提純、材料物性表征及結構分析; 2.晶體生長方向:薄膜淀積、氣氛外延、晶體生長模擬及相關理論計算; 3.量子信息方向:微納結構制備、硅基量子信息理論和模型、自旋相關壽命檢測 |
1.近三年內獲得材料、化學、物理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2.保證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科研經驗,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2篇及以上高質量研究論文或專利;從事過交叉學科研究者優先考慮; 4.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
三、應聘材料
1.個人簡歷;
2.表明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成果(如:獲獎情況、鑒定、項目、學術論文等)及佐證材料;
3.博士學位論文。
申請人請于2024年11月24日前將以上材料電子版發送至相應招聘郵箱,附件和郵件主題均以“XX課題組+博士后+姓名 ”標明。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