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引擎。內蒙古正處在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人才作為第一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自治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人才強區之路,進一步統籌謀劃,深化改革,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不斷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區將充分發揮資源、產業和區位優勢,圍繞自治區建設“五大基地”,構筑“兩個屏障”,建設“一個橋頭堡和沿邊經濟帶”的發展定位和“8337”的發展思路開展人才工作。
以落實自治區人才規劃為主線,以實施“草原英才”工程為統領,緊扣人才強區、人才強企、人才強校、人才強縣戰略實施,進一步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實現人才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對接我區人才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人才規模、素質、結構、布局和創新能力能夠滿足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完善,各類人才創造活力普遍激發的良好環境基本形成,人才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進入西部先進省區市行列。
目標的實現依托于挖掘和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項目推進、平臺搭建,抓好人才工作的落實。經過近年的實踐探索,我區人才工作逐步清晰了以“草原英才”工程為統領,推進“三大平臺”和十項“百人計劃”的工作重點。
2010年10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啟動實施了“草原英才”工程,工程選擇高層次人才及其團隊引進和培養為突破口,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相互聯動的工作機制,全面推進各類、各層次人才隊伍建設;2011年9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草原英才”工程若干政策規定(試行)》;2012年11月,自治區人才協調小組出臺了《關于建設呼包鄂“草原硅谷”的意見》;2012年12月,自治區黨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2013年4月,自治區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出臺了《關于加強縣域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今年5月,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圍繞推進落實“8337”發展思路,專門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草原英才工程”的實施意見》。
素有“草原鋼城”、“稀土之都”美譽的包頭市早年間以其豐饒的資源而聞名。如今,“草原英才”工程的開展為包頭開啟了另一扇機會的大門。
留學澳洲獲得雙碩士學位回鄉創業的栗世芳動情地說:“入駐包頭以來,我們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包頭市全面落實‘草原英才’工程優惠政策,從資金、項目到服務上給予我極大的支持。特別是當我得知自己入選了國家人才專家時,我深深感到在家鄉創業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在其他地方,我不會有這么好的機會。”
人才興業在包頭的鋼鐵產業中表現得最為充分。進入新世紀,他們將戰略定位調整為“人才興企,科技強企”,下大力氣引進培養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產品。如今靠人才引進煥發出勃勃生機的包鋼,百米高速重軌產量已經占到整個行業的1/3以上。這不僅是包鋼的轉型,更是包頭市由自然資源大市向人才大市轉變的一個縮影。
“草原英才”工程實施3年來,已經評審出525名“草原英才”,其中培養本土人才323名,引進區外人才202名。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搭建激勵人才創新創業的平臺,“特色產業高端人才聚集平臺”、“草原硅谷人才特區平臺”、“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臺”,這三大平臺作為“草原英才”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著眼于引進和培養一批自治區轉型發展所需的尖端人才、緊缺人才。
“特色產業高端人才聚集平臺”正在圍繞自治區打造國家重要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及培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好自治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大型數據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技術創新平臺而展開;“草原硅谷人才特區平臺”抓住呼包鄂城市群規劃的實施,重點培育建設一批高新區、科技園區、創業園區等“孵化器”平臺,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區重要的高層次人才聚集高地;“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臺”抓住京蒙區域合作和對口幫扶的契機,在吸引北京人才上有所收獲,依托北京的科研、教育、文化、醫療等優勢資源,加強人才工作的廣泛深入合作與交流。
十項“百人計劃”2012年正式啟動;顒硬扇“點對點”、“一對一”和團隊示范帶動等形式,力求把引才育才任務落實到具體抓手上,定向培養引進10個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
目前,全區培養自治區級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團隊96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0個,新建院士工作站23個,博士后工作站(流動)2個,引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柔性引進兩院院士50余名。
在“草原英才”工程的帶動下,各地相繼啟動了“科爾沁英才”、“玉龍英才”、“河套英才”、“阿拉善英才”等人才工程,這些工程共培養各類優秀人才3357人。在“草原英才”工程總體政策框架下,全區12個盟市出臺配套政策近40項,形成了上下貫通、多位一體、有效集成的人才政策體系。
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才發展的關系,做到人才發展戰略布局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相適應、人才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適應、人才政策與經濟政策相適應、人才工程與產業特點相適應的“四個相適應”,完善了人才工作的思路在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后,全區人才工作對正在實施的各項人才工程進行了逐步調整,以適應自治區的整體戰略布局。
3月召開的自治區人才工作協調小組2013年第一次會議上,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自治區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組長李鵬新說:“我們要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提出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把人才工作放在服務和保障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來審視、謀劃和推進。要以落實自治區人才規劃為主線,以實施‘草原英才’工程為統領,緊扣人才強區、人才強企、人才強校、人才強縣戰略實施,進一步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實現人才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對接。”
我區堅持產業發展與人才開發同步實施。在“草原英才”工程實施過程中,依托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重點課題,聚集和支持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優先在產業鏈重點環節培養和引進高新技術研究、掌握核心技術的領軍人才和團隊,實現產業發展與人才開發相融并舉。
我區引進培養的每一個高層次人才,都承擔著一個創新創業項目,背后都有一個團隊來支撐,這樣就有效解決了“就人才談人才、為引進而引進”的問題。
內蒙古農業大學張和平博士、內蒙古科技大學李梅博士,不僅他們個人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而且還在各自領域為內蒙古培養出了一批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李梅博士帶領的“稀土濕法冶金與輕稀土應用”產業創新人才團隊2013年被評為國家特支計劃(萬人計劃)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實現自治區在此領域零的突破。
2013年,我區全面推進“三大平臺”建設。對特色產業高端人才聚集平臺,要繼續加大實施創新創業團隊和基地培育計劃的力度,年內完成100個自治區級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和20個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任務。要根據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及時調整工作側重點,特別是要圍繞“五大基地”的建設,將人才集群與重大項目、技術、資本的引進緊密結合起來,使人才與產業相融、與企業互動、與項目對接。對草原硅谷人才特區平臺,要全面啟動實施六大專項人才計劃。目前,在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培育和高端人才引進培養計劃方面投入了7000萬元,自治區發改委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計劃方面投入了5億元,科技廳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計劃方面投入了3億元,已初見成效。今年,還要啟動實施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和創新創業環境優化兩個計劃,突破政策“壁壘”,人社廳、科技廳、財政廳、金融辦協同配合。對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臺,著眼于拓展深化,抓好人才合作協議和對口培訓項目等工作的落實。按照任務分解要求,落實好十項“百人計劃”。積極推進自治區“百人計劃”與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有效對接、與盟市層面重點人才工程的相互承接。今年預計新培育“草原英才”150名。
同時,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牧區實用人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進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抓好《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意見》的落實,開展人才工作重點難點問題調查研究。
今后,我區還將繼續開展“院士專家內蒙古行”、“海外博士草原行”等活動,加強與外事僑務、外經貿等重要涉外部門的合作,把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工作結合好,打造我區引才聚才的特色品牌。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