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內蒙古人才工作以“草原英才”工程為統領,積極搭建特色產業高端人才聚集平臺、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特區平臺和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臺三大引才育才用才平臺,著力解決人才集聚問題,鑄造人才隊伍“金字塔”。
深入推進特色產業高端人才聚集平臺建設。堅持產業發展與人才開發同步實施,圍繞產業使用人才,進而帶動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發展與人才開發相融并舉。依托稀土產業,包頭市成立了包頭國家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集聚了1500余名稀土科研人才,孵化、培養留學人員領辦創辦企業263家,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近40億元,實現利稅3.5億元。這組數據有力地證明,人才聚集產生的創造力是驚人的。依托乳產業,呼和浩特先后引進了劍橋大學留學博士李喜和、留學澳大利亞博士郭繼彤等高端人才,通過他們打造的研發團隊,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有力促進了全區乳業發展……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堅持重大項目、技術、資本與人才智力緊密結合,用項目引才聚才,在推進項目實施中育才用才。像李保衛的高效連鑄新技術、許海華的數字電視中間件技術、連建宇的永磁磁共振成像技術、王亞雄的高效相變熱超導技術等一大批行業領先科研成果相繼研發和轉化,進一步加快了內蒙古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目前內蒙古已培育自治區級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團隊96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0個,帶動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現代產業集群。
全力打造“草原硅谷”人才特區平臺。今年3月,海歸人士、稀寶博為公司總經理連建宇作為包頭的代表參加了全國兩會。今年4月,海歸創業者內蒙古圣和新能源董事長韓培剛成功入選我國“人才”人才。而這樣兩位人才在包頭高新區快速發展的路徑,也是內蒙古大力推進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特區戰略、實施“草原英才”工程典型示范的縮影。
2012年11月,立足呼包鄂地區的各自特色和資源稟賦,自治區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出臺《關于建設呼包鄂“草原硅谷”的意見》,著力打造人才特區。按照依托產業優勢打造人才優勢、依靠人才優勢支撐產業發展的思路,重點實施6個專項人才計劃、8項人才特殊政策和5大人才特殊機制,涵蓋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保障、服務等各環節。
深化拓展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臺。依托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內蒙古不斷深化與北京地區的合作交流內容,開展項目聯合攻關、項目聯手共建,鞏固掛職交流合作成果,擴大高端人才總量,打造自治區人才發展高地。組織實施了京蒙幫扶合作20個大項目的對接工作,引進北京幫扶資金1.45億元,實施重點地區幫扶項目65個。舉辦了3屆“駐京中外企業投資內蒙古行”活動,累計簽署合作協議55個,金額1075萬元。
下一步,內蒙古人才工作將圍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對人才的需求,以“項目+團隊”的培養方式,充分放大特色產業聚集高端人才平臺的功效,每年建設100個自治區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和20個創新創業基地。按照著力壯大縣域經濟的要求,有針對性地破解人才技術方面的瓶頸制約,鼓勵和引導人才向基層生產一線流動。積極探索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工作,力爭將呼包鄂建設成國家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策劃建立東部地區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積極拓展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過借用聘用、兼職兼薪、科研合作、學術交流、技術指導、技術入股、異地研發等“柔性”方式,實現人才智力資源共享。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