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31屆“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題是“加速變革”,宗旨是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加強水資源保護。
水是維系生命與健康的基本需求,但是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水資源分配不均勻,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態勢。南水北調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來,南水已成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超過1.4億人的主力水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后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經唐白河流域西部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和天津,全長1432公里,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四個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有效緩解我國北方的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
2023年2月,第7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克勒希實地考察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線穿黃工程的雄偉壯觀給克勒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南水北調工程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與贊賞。
今天,國產“高分”系列衛星帶你來看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沿途的壯美風景。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為丹江口水庫

圖1 為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處,影像獲取時間:2022年06月17日
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風景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長約731公里,是線路最長,技術難點最多,分配水量最大的省份。

圖2為位于河南省鄭州新鄭市的渡槽景觀,影像獲取時間2023年3月5日

圖3為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影像獲取時間:2022年12月26日
穿黃工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是整個南水北調中線的標志性、控制性工程。圖3為中線穿黃工程隧洞,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是國內穿越大江大河直徑最大的輸水隧洞。

圖4為新鄉市輝縣從稻田下穿過的輸水渠,影像獲取時間:2022年03月11日

圖5為位于河南省安陽市穿越湯河的輸水渠,影像獲取時間:2022年7月17日

圖6為位于河南省安陽縣的穿漳工程,影像獲取時間:2023年03月05日
位于河南省安陽縣的穿漳工程,由鋼筋混凝土質地的倒虹吸、進口檢修閘、退水排冰閘、出口節制閘和兩岸連接渠等部分組成。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經由此處穿越漳河后,告別河南,進入河北境內。
南水北調中線河北段風景

圖7為穿過七里河的輸水渠,影像獲取時間:2022年07月17日
圖7為南水北調輸水渠在邢臺市穿過七里河。七里河是橫貫邢臺市區的一條季節性行洪河流,是邢臺的母親河。2022年3月,中線干渠開始向七里河進行生態補水,助力七里河水生態環境改善。

圖8 為唐河倒虹吸工程,影像獲取時間:2023年03月05日
圖8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曲陽縣的唐河倒虹吸工程,由進、出口連接渠、倒虹吸、導流堤和退水閘等部分組成,總長1542.4米。

圖9 為中易水倒虹吸工程,影像獲取時間:2023年01月15日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易縣裴山鎮小羅村以北以倒虹吸形式下穿中易水河。
南水北調中線天津段風景

圖10 天津市西青區中北鎮的天津市南水北調管理處,影像獲取時間:2022年08月11日
2014年12月,中線工程正式向天津輸水,成為水量充足、水質優良的城鄉供水“生命線”,為天津市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水源保障。圖10為位于天津市西青區中北鎮的天津市南水北調管理處。
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風景

圖11 房山區北拒馬河暗渠工程,影像獲取時間:2022年03月26日
北京市房山區北拒馬河暗渠工程為北京段輸水工程起始點,上游接總干渠河北段明渠,下游為惠南莊泵站,是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冀京交界的連接工程。

圖12 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終點團結湖,影像獲取時間:2023年01月20日
團城湖是北京城的水源地,2012年10月在團城湖南側,即頤和園南墻外又破土開挖了一處湖泊,因其北鄰團城湖,且有水道與之相通,故名“團城湖調節池”,也泛稱“團城湖”,它們連接密云水庫和江水兩大水源,采取聯合調蓄的方式,由此成為京城的最大供水樞紐,故有京城“大水缸”之稱。圖12為北京市頤和園團城湖,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終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極大地緩解了中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水得來不易,我們要節約用水,飲水思源,常懷感激。
以上圖片由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提供
來源: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